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学院的“育人池” 企业的“登高梯”

2014-03-07 11:17:42
分享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手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意在形成高校与企业间的优势互补而后谋求共赢,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多数企业动力不足,在合作中显得消极与被动,这种局面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如何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之路?江苏省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选取了建设信息产业园这个切入点。
  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尤其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的需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手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投资兴建了一栋研发大楼。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启动,学院提出打造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平台,建设“信息产业园”的思路。这一项目赢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信息产业园现占地面积155亩,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由北大众志大厦、远宇电子大厦和信息产业园研发楼三大楼群组成,其中学院与常州远宇电子集团、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有限公司共建的研发大楼和标准厂房达3万多平方米,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成的研发大楼约1.3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5家。
  信息产业园通过政府资助、行业牵线、学校主导、企业主角的多元合作机制来吸引企业入驻。学院与江苏津通集团、弘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组建了“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经营管理的主体,承担整个园区学生生产性实训、社会培训等职能。园区成立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下设产学合作部,对园区校企合作实施与运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园区制定了“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暂行办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学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管理条例”和“工学交替实施方案”等制度,以保证长效机制运行顺畅。
  信息产业园为学院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创新了“工学交替、两轮顶岗”、“职业情景、项目主导”、“产品导向、项目递进”、“OPC(行业订单、项目递进、三证结合)”、“分层递进、工学交替”、“分布式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园区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学生按照企业需求参与项目开发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和生产过程。校企共建的1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一次性提供1024个“工学交替”实习岗位,覆盖学院75%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学院邀请入驻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现已开发10多部校本教材,开发了30多个项目教学案例。
  信息产业园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院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当“访问工程师”,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园区兼职和挂职锻炼,也可以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到设计、生产、实训一线兼职、实践,成为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骨干,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双师”素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设置和建设,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在此过程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成为学院“兼职教师库”成员。目前,信息产业园已为学院“兼职教师库”提供兼职教师60人,安排20多位教师进企业锻炼。
  在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之外,学院希望信息产业园能够突破“校中厂”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江苏省、常州市先后将信息产业园批准为“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2011年度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产业示范园”、“常州市科技产业园”,常州市还将城内众多资源融合至园区,与学院合力将其打造为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信息产业园已构建了由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中小企业共性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企业协作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融资保障平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组成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信息、融资、项目申报、成果评审、专利申请、技术评估、人才代训、后勤托管以及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良认为,信息产业园这一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实现了高职办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园区运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社会服务方式创新这五大创新,强化了政、学、研、用的结合,实现了政、校、企三方共赢。对政府来说,进一步优化了常武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向本地区集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增强市、区综合实力。对学校来说,推动了学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对入驻企业而言,既可以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又可以与学院优势互补、借梯登高,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