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把“地铁”开进学校

2014-03-10 10:44:35
分享到:
平台搭建后,集团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有几次“碰头会”直接开到了地铁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不仅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还对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给出操作性意见。

  从路上跑的汽车,到地下跑的地铁,可以说,哪里有车,哪里就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学生的身影。如今,学院师生已经融入首都交通的各个领域。
  把“地铁”开进学校
  像往常一样,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李爱走进模拟地铁驾驶室,起车、出库、鸣笛,随着一系列标准动作,一辆虚拟的列车缓缓从实训基地驶出来。
  在驾驶室外,李爱的驾驶动作、行车模拟影像被投影到观察区的荧光屏上,其他同学手里拿着“电动列车模拟驾驶实训考单”,在给李爱“挑毛病”。
  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学生互测,正是实训课堂特色所在。虽然看似严苛,订单班的学生却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198名毕业生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实训课堂建设离不开硬件投入。记者走进学院的实训基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铁中。从进站安检、票务管理、站台勤务,到地铁运行、行车指挥和调度,在学生的操作下,这条“地铁”活了起来。
  今年学院又仿照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斥资54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地铁实训基地。这样的大手笔背后自然有它的考量。“通过将北京地铁公司真实运营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院院长李怡民说。
  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承担起了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任务。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与真车相比,我们的实训机器有着先天的教学和培训优势。它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来增强学生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运行成本较低。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时,400名司机、100多名值班站长都是我们培训的。”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还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定标准。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以标准化、专业化引领相关院校开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
  交通行业的“人才流水线”
  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一条流水线铺进修理车间。总经理孟祥震管这里叫“铁打的营盘,流动的车”。
  孟祥震说:“以前,事故车修理每道工序间隔时间很长,喷完漆等着钣金要等半天。现在,修理工序被整合进这条流水线,从上线到下线,一辆事故车只需经过9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节拍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过去8天才能完成修理,现在只需8个小时。”
  自从开发了这条“流水线”,修理车间的生产能力从每个月的600辆车提高到960辆车,工人的工资也由每人每小时60元提高到100元。
  孟祥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修理专业“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他看来,“从8天到8个小时”的奇迹与学院扎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启发式教学分不开。
  时至今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像一条人才生产的流水线,一批批身怀绝技的技术达人从这里“下线”,并走向工作岗位。孟祥震自己的店里就有40%的员工来自学院,他们大多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
  如果你拧开收音机,经常会听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的专家技术团队为车友们解决车辆方面的“疑难杂症”,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俊强、张捷达(张忠林)、涨紧轮(张金龙)、霍没本(霍宏君)、段小样儿(段永山)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据李怡民介绍,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的管理及技术骨干均由学院毕业生担当。
  “做交通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一直是北京交通运输职院的办学使命。学院已经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应用技术与服务、道路建设与养护、物流管理、公共交通客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中国古建筑7大专业群,学生就业范围也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行业、市政路桥等交通行业全领域覆盖。
  量身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把整个交通行业比作一堵墙,培养职业人才就是‘磨砖对缝’的工艺,把一块块‘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然后砌成墙。这样整个墙面才会显得光滑平整,严丝合缝。”李怡民用一个贴切的比喻道出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秘密。
  磨砖对缝,为企业量身培养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摸准行业的脉搏,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挖掘紧缺岗位,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此,物流系主任王国文深有体会:“在与北京公联枢纽合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但在运作中发现,技术类岗位的需求要远大于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及时掉头,调整了专业的方向,使得毕业生和企业顺利对接。”
  李怡民说:“人才培养最忌盲人摸象,学校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不能从就业市场上寻找答案。”
  为此,学院与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祥龙公司、首发集团、市政路桥集团等北京交通行业大型企业联姻,在办学模式上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尝试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的“双负责人制”。建立由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在合作企业建立导师制。
  平台搭建后,集团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有几次“碰头会”直接开到了地铁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不仅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还对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给出操作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