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首页 > 焦点信息 >

山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现状

2015-12-09 11:32:02 鲁彬之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编者按: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整整10年时间,职业教育的所有改革创新无不是围绕技能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个最终目的而展开。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与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一道,结合承担的教研课题,为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寻找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开展了山东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今天将其调研报告摘要发表。希望有更多的职教人切实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潜心研究教学工作,改善职业教育的“供给侧”。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阐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的有关规定。加快本科院校分类建设,加强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积极支持省属本科院校整体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督促本科院校选择部分学院或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突出职教特色,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效载体。对不同学段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建立一个个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为扩大贯通培养提供教学指导和支持。建立奖补机制,推进中职学校专业分级认定和高职院校专业评鉴,对适应产业需求、教学品质好的专业予以奖励,实施品牌专业建设计划,扶持涉农、艰苦、紧缺专业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积极支持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二)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摸清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挖掘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做法;搞清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典型做法、发展趋势。
  (三)调研对象
  山东省职业院校分管教学的院长,各系部分管教学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一线教师;企业中负责与学校对接的人员,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的人员;在实施中高职衔接过程中涉及到的中职、本科院校相关人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生及其他人员。
  (四)调研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各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举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推进本科、高职、中职相衔接过程中的问题与典型做法。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模式、新案例。各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典型做法、典型案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典型做法和案例。
  3.学生定岗实习管理情况。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学生的轮岗方法;学生安全保障措施方面的典型做法。
  4.其他方面。各校在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开发、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典型做法。
  (五)调研方法
  各校召集一些了解详细情况的同志,用座谈或讨论的形式,摸清人才培养的全面情况;到学生实践或实训场所,实地观察获取感性认识,掌握第一手资料;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通过同他们面谈或电话联系等,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意见;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并选定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
  (六)调研结果
  自下发通知到7月6日,共计收到22所院校的报告和典型案例,包括滨州职业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学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烟台理工学校、菏泽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泰安岱岳区职业中专、嘉祥职业中专、安丘市职业中专、滕州市职业中专。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情况
  从山东职业院校的实践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多,如“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联办或开展项目合作等。在三年高职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总课时大于理论教学,目前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都要超过1年。
  (一)“订单式”培养模式
  各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订单式”培养。实事证明,“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载体,是当前最受企业欢迎的校企合作方式之一。
  德州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区域内知名企业在技术、设备、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和方式,在各专业积极开展“前置订单”培养和“后置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电、电子、机械类专业和粮油食品类专业对接“中国太阳城”和“中国粮油食品城”开展订单培养;建筑类专业对接皇明集团绿色建筑和山东省建筑行业协会开展订单培养;汽车类专业依托“博世班”“奔腾汽车班”“吉利汽车班”“中国水电十三局出国定向班”等校企合作班项目开展订单培养;化工类专业对接齐鲁制药、禹城生物产业基地中的保龄宝、龙力生物科技等大中型企业开展生物化工订单培养;经管信息类专业依托省级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和无线城市资源开展订单培养。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设计开发了“三定”人才培养模式,即面向企业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采用半工半读、学徒制等灵活学习方式,按需施教、合作培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企业一线培养“永久牌”人才。
  威海职业学院与威海市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引厂入校”成立了“威海旅游集散中心职业学院分中心”,在旅游管理专业探索出了“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新途径;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紧密合作,实现“入校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港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五十多家企业合作成立“青岛港门机司机班”、“曹妃甸港场桥司机班”、“龙口港吊车维修班”、“上汽发动机机加工操作班”等60余个订单班;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博世工程师班”建设五个培训单元,可以同时培训84名学生,具有很好的培训效能。学生取得博世公司认证工程师证书以后可以优先向奔驰、宝马等中高档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推荐就业,也可以由博世公司向博世维修站推荐就业,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现代学徒制试点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工作方案。各地申报积极性非常高,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调研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有现代学徒制试点。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都在招工与招生的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是真正有突破的并不多。
  德州职业学院校内实训期间一名教师带3-4名学生,采取一对一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训练;校外实习期间,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当师傅,每3-5名学生为一组,全程跟踪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学生边看、边学、边做,全面提升职业能力。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山东得利斯集团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协同配合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在教学组织安排上,采用“0.5+2.5”教学模式,即学生全日制在校0.5学年,完成基本素质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2.5学年在企业顶岗学徒为主要学习形式,集中时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素质培养。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
  威海职业学院2012年我院与威海天诺数控有限公司合作,分别成立了机械装配与修理、数控技术 “现代学徒制实验班”,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实践。实验班坚持与企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按强化实践能力、优化学习内容、固化企业文化的思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国外现代学徒制经验,结合国家职业技能简单的 标准,在深入开展对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的论证,创出以“双重身份,学生即学徒;协议管理,合同就业;重主体,共同培养;弹性学制,生产主导;探索学习,行动导向;多个证书,质量保障”为特色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
  (三)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前期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各校均能做到:其一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培养目标、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三者的高度一致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以学生就业导向;其二,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体现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其三,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指导、综合练习等教学方式,体现以工作情景为支撑;其四,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灵活采用边学边练、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各校的具体实践形式多样:
  滨州职业学院利用董事会、理事会等多元办学优势,推动各专业适应“两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针对纺织家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建设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7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人才成长过程相对接,多途径、多形式创新“校企协同、产学互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调整和优化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的“四结合”总体要求,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生产标准,基于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双融、三基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
  德州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参与,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融“课、岗、证”为一体,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任务锻炼、技能训练、顶岗历练”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强化内涵发展,强化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探索“学”字当头的“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按岗位群设课,突出实践教学,实行等级制考核和“三证书”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与大企业合作战略,与海尔集团、青啤公司、海信集团、甲骨文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将“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融入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毕业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淄博职业学院提出了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核心目标,以深入企业行业,了解市场需求;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成才需求的“两深入”为逻辑起点,创立了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的“四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以此为指导,构建实施了“两体系、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实施“素能并举、课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能并举”是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坚持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共同发展;“课岗融通”是指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坚持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岗位标准融通、课程教学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融通、实习实训场所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情境融通。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与山东凯研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开设“企业课堂”,双员参与、双向融合,以企业工程案例为载体,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课程,真题实做,全面推动专业建设、辐射带动专业群建设。通过建立“企业课堂”,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烟台职业学院依据“专业贴近行业”“专业服务产业”的办学思路,探索实施了股份制校企合作的新体制机制,先后与烟建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等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成立烟建学院,共建烟台市建筑业特种作业培训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行业技术指导培训,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双主体”办学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将行业企业案例和技术培训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推行了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实现了“校企共育,教学铸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潍坊职业学院开展“教学、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即: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生产任务进行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基地师生共管,形成边教学边生产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让师生在生产过程中真实地训练,强化师生专业实践技能。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校港互动、五段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职业岗位认知-职业能力筑基-职业岗位体验-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岗位强化”五个阶梯递进的成长阶段。与青岛港集团前港公司、QQCT公司等单位互动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校港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信息类专业中进行了基于CDIO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在课程体系、实训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作业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践行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课程学院于2007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百川花园酒店,成为学院内规模最大的综合实训体,同时作为四星级旅游饭店对外营业。长期以来,酒店保证良好运营的同时,全面配合酒店管理、烹饪类、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航空服务等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开展的课程主要包括酒店认知、生产性实训、站姿训练。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类专业所有学生均要在大学二年级期间,完成在酒店为期4周的生产性实训。
  安丘市职业中专积极推进“校内实训→职场体验→岗位强化→顶岗实习”四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规划→构思→设计→实操→评价”五段式项目教学,做到了理实一体、教研产一体;实施“燎原计划”,提高全体学生技能水平,同时将优秀生纳入到“星光计划”,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实现了“提升全体、突出优秀、共同发展”的育人目标。
  (四)中职、高职、本科衔接
  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各校都在积极推进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但是目前存在问题也较多:缺少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合作院校间的师资、实习实训资源共享还受时空限制。
  德州职业学院与禹城职专、武城职专联办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青岛理工大学交通运输本科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3+2”对口分段贯通培养试点项目。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制定“三二连读”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的衔接贯通。牵头组建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通过联盟化的方式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牵头制定了1个山东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五年制教学指导方案,牵头建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技术、会计和动漫设计与制作等4个青岛市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开展“3+2”专科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招生试点。招生专业现有动物医学、食品工程、动物营养3个专业,2015年招生人数达到240人。按照“1+2”和“3+2”等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接受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应届中职毕业生来我校接收优质教育,实现东西部合作招生,中高职协同培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共赢。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以来,学院与青岛工贸学校等3所中职院校合作,在数控技术等4个专业开展“三二连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在 “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专业开展“3+2”分段贯通人才培养;牵头开展2个青岛市中高职办学联盟项目,实现青岛市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不管是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角度,还是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要求角度,各高职院校都必须认真落实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在实践中探索顶岗实习有效的管理模式。
  德州职业学院在校外企业设立的“学习工作站”和“教师工作站”,建立高层、中层、班组三层校企对话的顶岗实习管理组织,实施跟进式管理,实行“台站结合”管理模式对顶岗实习学生实现全方位监控。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建立“三支队伍、一个平台”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对顶岗实习的全程管理,即建立由辅导员、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支队伍共同组成的顶岗实习指导与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分工;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地分散、实习时间长的特点,建设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以门户网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辅助管理,以分析统计为基础,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及时反馈监控机制,实现在线实时多方(含企业)实习评价,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实习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正大模式”。企业提出岗位需求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学生进驻企业,实行边顶岗生产边学习,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企业为学生支付劳动报酬,并择优录用毕业生。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顶岗实习具体管理和考核由校外实训基地教研室承担。由企业专业带头人与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开发、编制顶岗实习指导书、实习技能培训等资料,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实训管理。开发顶岗实习网络化管理平台。
  烟台汽车职业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建立“企业校区”,我院每届学生在第3学期深入富士康进行为期1个月的社会实践。按照协议,富士康负责提供场地,校企双方联合成立企业校区管理办公室,学校派出专门的管理队伍常驻企业校区,负责企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抽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校区的实习指导老师,协助校方开展实训教学。同时,富士康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
  潍坊护理学院助产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沂水中心医院合作,签订了院校合作办学协议,实行“1+1+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第1年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2年在医院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由医院兼职教师任教,第3年留在医院顶岗实习。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培养职责不清,没能充分发挥各方最大效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然而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国家缺乏有效的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企业过多注重眼前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使得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或覆盖面不广,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在整个合作链条上,学校积极性最高,在没有企业配合下,合作深度不可能达到目标要求,只能停留在订单签订、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等层次,在课程内容的融合、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工学交替阶段学生在企业实践操作、共同开展新技术培训等方面做的不够深入,促得部分专业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较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与人才市场的切合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校企供需双方在认识上、操作上仍存在不协调因素。校企合作存在学校一头热的情况,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不够,造成一方面难以聘任到高素质的企业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难以形成成规模的学生顶岗实习单位。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学校不了解行业用工需求和企业用标准,行业、企业不清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状况,致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
  (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尚需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及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的召开,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等问题提上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及少量类似《大学生KBA创业教育》等课程,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虽鼓励学生通过技能竞赛、自主创业等方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但支持力度不够,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指导作用。
  部分学校在“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正在构建“大课程”体系,将学生社团、学生科研、考证课程等纳入课程体系。然而大课程体系拓展后,需要建立课程合理的课程逻辑模型,制定合理的课程制度,并在各个专业进行推行,这个过程关系到新旧系统之间的过渡,教师教学标准和教学行为的磨合。
  调研显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还有差距。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要过于扁平化,而要着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调研结果来看,各企业对高职层次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同时各企业也纷纷建议,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强化学生就业心态、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前,学院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的一届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满意度缺少反馈,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三)师资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限制因素。教师队伍整体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强,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知识更新与技术进步滞后与行业企业,实践能力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素质亟待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成为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主要障碍。
  另外,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数量不断扩大,教师的执教能力,既能承担理论教学,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工作能力,能够承担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口很大。学院制定教师下厂锻炼的相关制度,并通过各项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但专业教师由于受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各项指标考核约束和利益的影响,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到企业生产实践锻炼的时间受到影响,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四)实训条件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各校均反映实训条件的专业间不均衡问题,重点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相对较好,其他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发展不均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力度不够。
  新的培养模式下,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多为理实一体化课程,需要学生动手,需要消耗大量的实训耗材,目前经费不充足。另外,现代化课程教学的实训条件要求相对较高,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配置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差距。
  (五)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效果尚不明确,需要实践检验。各学院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在积极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由于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专业还存在教学内容学科化比较严重的问题,专业课教材、教学内容理论性相对比较强,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很难有突破。部分学院正在进行项目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等推广时,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象。
  (六)中高职衔接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3+2”专本贯通对口培养分段实施的衔接没有成熟的办法。由于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两阶段培养目标的对接、教学组织形式的衔接、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的统一等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专本贯通的教学组织和培养质量把握不到位,可能影响到最终培养目标。3+2”专本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通过5年完整运行后进行总结和调整。
  (七)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制、学时等较为严格,在文件中提出的弹性学制未能很好的落实,不适应目前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需要。各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缺乏灵活性,不适应企业需求,无法灵活安排实习实训。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建议
  (一)政府需要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紧密、层次低的根本问题是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不多又落实不到位,如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门槛过低。政府应从税收和制度上引导企业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力度。49号文件对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健全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方面,提出了非常科学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政策非常全面具体。但落实49号文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更需要发改、财税、科技、经信、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为此建议省政府加大督查协调力度加快落实,特别是在联合推动校企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财政税收税收激励、就业准入、就业信息发布、统筹实习安全责任险等,尽快出台相应的具体配套政策。
  (二)加强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充分进行校内外调研,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科学设计、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由知名学者、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等优秀人才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通过教材活页将企业“四新”内容加入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步伐。
  定期召开研讨会,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及专业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满足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准确掌握专业建设相关信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在国家公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基础上,制订适应我省实际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更具指导性的教学方案。
  (三)从课程体系入手,切实做好中高职衔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中支持设立本科专业;建立各类教育之间学分互认、学历互通、学籍互转机制,贯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加职业教育的出口和出路。针对“3+2”专本连读专业,开展各专业间及校际间的交流研讨,进一步探讨明确专本科之间的培养目标、课程衔接、转段考核等相关问题,切实做到专本科之间各取所长,共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完善职业教育本科培养制度,逐步制定职业教育本科毕业生毕业标准和要求,颁发单独的职业教育本科毕业证书。逐步取消分段培养,完善本科职业教育培养过程。
  (四)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条件。1996年的职教法、2002年、2005年国务院的决定、2010的年教育规划纲要均要求政府制定生均经费标准,教育部更是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要求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要尽快落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加大对高职院校实训条件投入。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实训环境。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更新、维护要及时,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科学化管理,使之符合高规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地方政府和行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改为省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职称评聘政策,并赋于职业院校相应的办学自主权。安排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出国研修,提高专业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把握和国际化视野;聘用兼职教师,改变教师整体知识与能力结构,对专业发展进行方向性指导。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名师工程”为基本平台, 院长、教学院长、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学骨干以及各个教研室主任先行,开展优秀课例公开课和观摩课,逐步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提高教师能力,使其适应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要求,鼓励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建设专家工作室,名师团队结对培养。不断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