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是云南职业教育当下的状态。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连续两年没有完成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而且全省大多数县(市、区)没有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而作为引领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近年其学生的就业签约率却一直居各种学历层次之首。
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年,如此反差,反映了云南职业教育的尴尬,但不断涌起的职业教育集团、职教园区,特别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程,又凸显了云南职业教育在尴尬中突围的困惑。
缺乏吸引力成发展瓶颈
7月,昆明的街巷尽管已是骄阳似火,但来自昆明市一个县区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的刘晓成,却是一脸的“冰冷”。 因为从他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他所在的职业中学要完成预订的招生目标,已经很困难。
据刘晓成介绍,今年昆明中等职业学校首次分春、秋两季招生。春季招生对象为往届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以及退役士兵和同等学历的适龄青年,录取方式由学校自主。而秋季招生实行考试入学和注册入学两种方式,其中考试入学是最大的录入生源。从目前掌握的生源报考信息看,今年的招生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昆明各县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确保年度责任目标明确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任务。比如,极协调当地政府和初级中学,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招生方案,但是实际却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
从客观原因分析,刘晓成说,首先是县域入学人数持续呈减少趋势,其所在县今年初中生毕业人数较往年减少10%左右,造成其所在职业学校招生达不到需求数量;同时,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这无疑给缺乏吸引力的县级职校招生带来巨大的困境。
省教育厅证实了这一说法。据该厅初步统计,2012年中职招生21.76万人,但云南省已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中职招生25万人的目标任务。2012年云南省职业教育过程督导检查工作报告中指出:“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县普职(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比在1:0.5以下。”
在刘晓成看来,招生工作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
除上述外,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尤其是县级职校贫弱的办学基础条件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刘晓成说,其所在职校除了教职工人数能够达标外,其余建筑面积、生均设备仪器值等,据国家的标准,差距仍然较为明显。
按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生均占地面积需达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0平方米,生师比20:1,生均设备仪器值2500元;而据2012年统计,全省182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7.23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1.04万人,生师比26:1,生均占地面积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7平方米,生均设备仪器值1200元。
在省教育厅看来,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也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数。云南现有县区行政单位,财政自给率低,受其影响,对于国家规定的城市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职业教育,一些县基本没有按规定拨付资金,多数县不能很好执行这一政策。
多数职业学校仅凭学费收入精打细算滚动发展,发展稍快、投入越大的学校背负的债务越多,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些学校甚至为了争生源竞相降低学费,更是为学校发展带来困难。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欠帐较多,学校设施设备老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发展的速度,形成恶性循环,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6倍,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投入不足直接造成职校办学能力不强,实验实习实训的设施设备及工位严重不足,对家长和学生缺乏吸引力。
高等职教育异军突起
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是,近年云南的高等职业教育却“异军突起”,尤其是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年,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就90%以上。
据省教育厅对外称,近年我省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专门人才。推进行业特色高校、新设高校转型发展,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和就业的良性互动。云南省高职高专签约率一直居各种学历层次之首。
目前,除新设的学校外,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工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有效地促进教学与用人单位需求紧密结合,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行业急需的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例如,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六个共建”,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与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和就业共建,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从2010年以来,学院与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雄风汽车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由校企双方以实践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生产的连杆成品正式下线,建立了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
此外,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实行“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双定生”培养就业模式,进行针对性培养。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开展“冠名班”合作和校企共建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毕业生不仅享受由企业承担学费,有些还享受生活费补贴、奖学金等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在毕业后到定向单位工作。
云南工商学院实施“五个结合”实践教学辅助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即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专业技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和定单式培养。该学院先后与微软、思科、华为、海尔、联想等中外知名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单位111个;与夏普公司、云南龙润集团、中国电信昆明分公司等31家企业开展了定向培养合作;与212家企业达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合作,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目前已签订500家校企合作单位,搭建了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
组建33个职教集团
一边是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让家长和学生看不到希望,一边是高等职业教育如火如荼,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洼地。两厢之下,云南开始了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程的加快。
据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介绍,目前云南省在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相衔接的职教体系,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例如,为满足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提高技能等级的愿望,逐步增加我省五年制高职学校招生计划,2012年五年制高职学校招生13388人,比2011年增加6280人,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4000人。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模式,依托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试点工作,目前在校生近3万人。
从发展的制高点看,云南正在抓紧制订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即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业教育内部衔接、外部对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教体系。
“同时,近两年云南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新突破。”罗嘉福说,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机制,我省规划建设的12个职教园区,截至2012年12月完成投资133.78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32.54亿元、行业投入2.94亿元、企业投入13.38亿元、学校投入70.62亿元、银行贷款10.3亿元、社会投入4亿元。完成征地27216亩,竣工建筑面积 515.05 万平方米。昆明、曲靖、楚雄、普洱、文山等6个职教园区已经投入使用,入驻学校49所,入驻学生20.8万人;德宏、保山、昭通、临沧、玉溪、版纳等6个职教园区正在建设之中。职教园区建设整合了办学资源、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质量。
据了解,今年,云南省将建立28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2个区域性职教园区、79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3个职教集团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云南省中等 职业学校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目前,全省共有33家职教集团,基本对接了云南主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职教集团共吸引了1656家企业、79个行业协会、429所中高职院校、39个科研机构、145个其他组织和75个政府部门,成员单位累计超过2423家。
此外,去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10个东部职业教育集团与滇西10所职业学校签署了对口合作协议,双方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滇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努力缩小滇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提高滇西职业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实践探索“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省内外合作办学,与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发达地区企业开展合作,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资源。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刘晓成”为化名)
观察
成才观念需转变
在嵩明职教园区采访时,一位母亲谈起刚刚中考落榜的孩子,无不黯然伤神。在她看来,只有在最好的高中学习,才能有理想的高考成绩,进而是理想的大学,最后才有一个成功的人生道路。
正是这一逻辑思维,人生价值观,成为许多考生唯一的信仰,家长身上的沉重枷锁。难道中考、高考就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吗?今年出现的“史上最那你就业季”,显然用生动故事,沉重地回答了千百年形成的“一考跃龙门”的固化思维。
残酷的现实还将继续。据预测,从今年开始,大学生就业将进入困难期,因此,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显然应该从学业规划开始。
当然,在我们努力改变成才意识和观念的同时,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等,也是转变成才观念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