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江苏涟水破解制约职业教育的瓶颈

2013-09-24 17:29:13
分享到:

    一、职业教育在推进大县崛起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涟水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来涟投资建厂的企业越来越多,带动涟水各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越来越大,缺工的主体是服装加工、纺织等企业。针对这种现象,各定点培训机构都能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把向园区企业送工作为己任,通过调查,全县经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达11万多人,近年来各定点培训机构向缺工企业送工近万人。经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人均收入为未培训的人员的1.6倍,且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为涟水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涟水县培训机构的现状、规模

    近年来,涟水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省、市下达的培训目标任务,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调整优化各类职教资源,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1、办学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调整培训专业,支持、引导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办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培训机构,形成了以县职中为龙头、以城区培训机构为依托、以乡镇培训点为支撑的培训格局。

    2、培训专业市场化。围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变化,各培训机构积极调整专业设置,精心打造培训品牌优势,全县技能培训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能型、管理型变化。现培训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动缝纫、纺织,二是技能型的车工、焊工、电工等。

    3、培训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订单培训,由人社部门根据县经济开发区缺工企业的缺工情况,包括所需工种、人数、工资待遇和技能要求,组织有关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然后将受训后的合格劳动力向园区企业进行输送,这种形式的培训在涟水县占培训总量的20%。二是定向培训,培训机构与经济开发区企业建立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就某一工种开展培训输送工作。目前新芳杰服饰、雪飞制衣、源通制帽等企业都和培训机构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为企业提供近千名合格的电动缝纫工。三是储备性培训,对农村留守的适龄劳动力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就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四是帮扶培训,主要对农村困难户子女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近年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家庭子女达2万多名。

    4、培训力量规模化。目前在涟水县人社部门登记取得临时和长期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培训机构有62家,规模较大、培训能力强的有10家,年培训能力都在2000人以上,其他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都在200至500人左右。培训的工种主要有电动缝纫、电焊、电脑操作、车工,培训后就业率达70%。

    三、制约涟水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

    1、培训机构管理有待加强。全县62家培训机构中,经省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只有24家,其余都是名存实亡。在培训内容上,只注重眼前,不考虑长远,只注重应用性单一技能培训,轻法律知识、合同观念、自我保护意识等综合素质培训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缺乏创大业和创名牌的理念,满足于现状,舍不得投入,师资力量薄弱,教材、教学设备陈旧、简陋,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2、个别乡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认识不足、组织不力、办法不多、投入不足,导致一些乡村劳动力培训处于自然状态,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从而产生了一方面培训机构苦于生源不足,另一方面农民难于找到合适培训渠道的“两难”状态。

    3、培训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因缺乏统一组织,使全县的培训力量难以根据劳动力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情况统筹安排,教育资源浪费与大量农民得不到培训、培训质量不高并存。同时,由于多数培训质量好的学校集中在县城附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缺乏针对性。因劳动力的需求市场和培训机构在培训标准、方向、就业信息等方面缺乏相互衔接的平台,一方面培训机构不想改变培训专业,舍不得投入,这在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受设施的限制,难以扩大招生;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需要的工人又找不到合适的机构培训,一些真正需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及需要达到的标准在培训中得不到落实。这样,不仅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也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结合实际,找出破解瓶颈制约的具体路径

    1、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专门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技能培训方案的制订、关系的协调、措施的落实等工作,研究解决在技能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求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并明确一名分管同志专抓,开成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县乡联动的工作局面。

    2、加大调研规划力度。定期对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剩余劳动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分类基础台帐,充分把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及实施计划,主要包括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数、培训步骤,由24家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培训,力争使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

    3、加强创业教育力度。当前回乡创业人员越来越多,一些转移在外的人员,积累了一部分资金,掌握一定的技术,学到了一定的管理方法,摸到了一定的市场渠道,主动自觉地回乡创业。加强对这部分人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培训,不仅可进一步强化创业理念,吸纳本地劳动力的就业,还可激发农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效应。

    4、强化培训与市场对接。引导培训机构开展市场调研,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宽多渠道联合办学的路子,主动与园区企业联合办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订单教育与培训,形成稳定的转移渠道,有效转移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5、强化政策扶持。遵循“放开、放宽、放活”的原则,利用相关政策手段促进技能培训机构快速发展。对培训机构在新闻媒体发布的招生信息,予以适当减免,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技能培训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6、面向初、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谋业本领。抓好两后生的技术文化素质和创业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其生存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培训形式上,可以职业为培训载体,教育部门和学生所在地政府负责生源组织、教育引导,培训费用从农村劳动力省补资金中支付。

    7、加大骨干技能学校的建设力度。全县聚焦财力、物力、人力,集中培育一批能力强的培训机构,作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采取“培训一批,引进一批,聘用一批”等多种形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8、组建职教集团,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培训资源,逐步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教中心为依托、各类民办培训机构为支撑的较为完善的农村劳务培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