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农业大市。承德市的8个县中有5个县被国家列为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3个县被河北省确定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重点县,现有农村贫困人口116万。从当前承德市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农民总体上受教育年限较短、素质不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有一定差距,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然而,经过调研发现,新形势下农民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培训的实用技术种类少、缺乏针对性、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各级劳动部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的实用技术多数为工业方面,缺少围绕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食用菌产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农民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培训费。由于培训脱离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影响了农民参加农业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培训效果差。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农民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当前,针对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较少,由于培训基地实验设备少、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多采用单一的理论授课形式,实践技能训练时数少,培训效果欠佳。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缺乏必要的跟踪帮扶与服务。农民参加农业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利用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有时会力不从心,如养猪因防疫没有做好而导致猪成批死亡的现象,对他们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农民参加培训后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缺乏资金等困难,培训机构应及时给予帮助解决,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做好跟踪帮扶工作。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实际,结合调研发现的农民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涉农专业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培训的特殊性、紧迫性,积极探索培养新型农民的形式和机制,通过创办“农民大学生班”、“送教下乡”、“教师驻村帮扶”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高技能人才通往农村的瓶颈问题,为承德市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扎根农村创业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大学生班”: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用性
2004年河北旅游职院创办“农民大学生班”,招收高中毕业、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农村青年,接受为期两年的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目前已有4届共1180名农民大学生毕业,拓展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新路子。学院的涉农专业在深入承德8县3区农业生产第一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大学生所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高效种植、畜牧兽医和实用园艺专业,使专业更加突出实用性。同时,允许农民大学生入学后根据本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的发展现状二次选择所学专业,更有利于农民大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各专业针对农民大学生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家庭事务多、工学矛盾较突出、学习基础差的实际,制定了适合农民大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加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各专业以社会实践为熔炉,让农民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院的教学试验田、教学兽医院,走进学院周边农民的大棚,教师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确保农民大学生听得懂、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此外,各专业还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这条主线,重新编写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地方性的个性化教材,把新成果、新技术传授给农民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考核中进行大胆改革,采取现场操作、标本识别、调查报告、科研论文、乡村发展规划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送教下乡”:优质涉农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2009年2月,河北旅游职院开始进行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方式方法的探索,建立了“送教下乡”新机制、新模式,通过“送教下乡”把高职院校涉农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新型农民。
依据当地政府“稳定粮食、做强畜牧、扩大蔬菜、优化林果”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承德广大农村开展产业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将传统的农学专业改造为设施农业、中草药种植与鉴定、生物技术专业;根据园艺园林业的发展需要,将原来的果树专业改造为园艺园林专业;鉴于单纯的养殖或兽医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企业的需求,将养殖和兽医专业进行了重组,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等。
“送教下乡”教学点的设置主要看当地的产业特色是否明显、产业发展是否形成规模、是否具有充足的生源,如在林果强县承德县新杖子乡设置了果树专业教学点、畜牧大县围场县设置了畜牧教学点、中药材种植大县宽城县设置了中草药专业教学点。围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这条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教学班每周集中上两天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课,其余3天在教师指导下到农民的责任田、日光温室大棚、养猪场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把农业企业、畜牧生产、花卉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农作物种植、蔬菜生产、中草药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参加培训农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驻村帮扶”: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
2012年2月,河北旅游职院派出由涉农专业两名教授、1名青年教师组成的驻村工作组,到承德县五道河乡九道河村参加基层建设年活动,常年驻村帮扶。工作组针对所在村农民缺乏农业实用技术的实际,通过开办“农民大讲堂”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实现了帮扶工作由过去给钱、给物的“输血”模式,向依靠科技致富“造血”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教授们深入田间地头,采取专家现场授课、农民现场提问、专家答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农民提出的生产问题现场给予解决;教授手把手教果农如何冬剪、教师到大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自今年3月开始,工作组先后举办中草药种植、果树修剪与管理、柴鸡散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与林下经济发展讲座1期,培训农民200多人次。
“农民大讲堂”促进了九道河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种植玉米的传统生产模式。如今,该村有10户从事蜜蜂养殖;有5户农民建成占地30多亩的日光温室大棚10个,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春节期间供应超市,每个棚的纯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3户养牛12头、1户养羊62只、1户散养柴鸡300多只……
在农民家门口办学,教师巡回走教,学生就近走读,河北旅游职院发挥涉农专业办学优势,探索出的多种职教新模式适应了农村实际。学生的学习、实训与发展生产紧密联系,服务了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农民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作者那玉凤、王剑、徐景录,单位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5日第6版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