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工短缺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员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工短缺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一线员工。
以江阴市为例,2013年全市用工需求80000多个,而2013年江阴籍大专以上毕业生10918名,中专、技校毕业生412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约75%回来就业,其余25%选择在其他城市工作,因此即使加上外来务工者,劳动力供给仍常年不足,缺口高达30000多个。2014年春节之后的城乡联动招聘会上,682家企业就有35000个岗位又虚席以待,而前来求职的人员仅约10000名。并且大多数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尤其是象纺织服装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平均流动率达20-30%,招聘工作已成为大多数企业常年性的工作。
一方面一线员工紧缺,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却逐年上升。看高考录取率的变化情况: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率4.8%;高校扩招前一年1998年录取率34%;1999年高校扩招后录取率56%,至2012年高考录取率达到了75%。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应届中学生90%上大学,仅10%上技校。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工作一线,或者到了一线也稳定不下来,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过高,造成了整体大学生就业困难而普工、技工严重不足的局面。
以江苏为例,江苏2013年共有450625人报名参加高考,统招计划中,本科207611人,占57.31%,其中本三占比17.1%;专科154652人,占42.69%。与2012年比较,本科计划增加约4.01%,专科计划相应减少约4.01%。
而制造业强国——德国,教育更注重的是职业教育。在德国仅有约20%的学生进入大学,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而且其职业教育也十分成熟务实,技工毕业生数量充足且基本技能完备,从而为企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
如何根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岗位需求,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乐意从事制造业一线工作是确保制造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为此建议:
一、 改革教育体制,根据我国实际用工需求情况设置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合理平衡应届中学生上大学及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建议取消本三招生并将该部分计划纳入职业教育,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待职大学生,而且还可以增加制造业急需的一线工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本三招生约160万,如果将这部分学生改为接受职业教育,制造业的用工荒将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二、 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将开始职业教育的时间提前,从初中毕业生中大量招收学生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形成培养普工、技工、高级技工阶梯式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议对取消本三并将该部分招生计划纳入职业教育的院校,也按国家对本科教育补贴的相关规定给予经费补贴;同时加大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对企业为此增加的运行成本予以适当补偿,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四、 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产业工人的认可感和自豪感,从而改变新入职年轻人的就业观,吸引更多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到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