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涉农专业办学10年以上的中职院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50岁以下的农民,可以回学校重读学历了。如果当过木工、电工,或是农村会计,在养殖场、园艺园工作过的农民还能凭务农经历折抵学分。4月3日,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涉农专业办学10年以上的中职院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4月4日《北京日报》)
这确实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积极探索。而要让探索起到实效,在笔者看来,必须摆脱“学历教育”思维,真正让农民学到职业技能,提高生产管理经营能力。
从方案看,50岁以下农民进职校,“回炉”读中专,“卖点”还是学历,为此,方案对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提出资质限制,要求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同时对课程、学分的转换、积累也作出要求。由于中职也是学历教育,对获得学历提出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把50岁以下农民进中职的价值就定位在提升学历层次上,则会让效果大打折扣。
以笔者之见,所有中职都可以向具有初中毕业学历者全面开放,不设年龄限制,教学管理实行宽进严出,重在培养求学者的职业技能,即便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得中职学历,只要所学的课程有实际价值,也对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有实际推动作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要求要以职业、就业为导向,可在实际办学中,还存在学历导向,这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由于中职学历层次要比普高低人一等,因此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二是有的中职校,追逐提升求学者的学历,读完中职再进高职,反而忽视了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没有有效提高求学者的能力。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摆脱学历导向,切实落实就业导向。有一种值得警惕的观点,即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走到高职,就没有路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希望续上高职之后的路,包括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这其实走的还是学历路线,无法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必须解决本身的教育质量和特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才能摆脱困境。当然,社会必须创造让职业教育学校安于定位,以及鼓励求学者成为职业技术人才的环境。
如果按照培养职业技能,而不是追求一张文凭的思路来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办学空间。高职教育可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所有农民工和农民工的子女,只要有高中学历,都可自由申请,入校后实行宽进严出。假如高职能开放办学,将解决我国一半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同时,如果能实行宽进严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不像现在除了回报给受教育者一张文凭之外,并没有传授多少货真价实的技能。虽然表面上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愁就业,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社会紧缺大批职业技术人才。
(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