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名家 >

梁桂:正视现实,选择中职教改的合适路径

2014-11-04 20:28:57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近年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次改革浪潮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尽管取得了某些成绩,但与预期效果仍存在较大差距。任何事物,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进行反思,面对现实,寻找到教改的合适路径。

  近年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次改革浪潮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尽管取得了某些成绩,但与预期效果仍存在较大差距。任何事物,全则必缺,极则必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中职教育改革进行反思,面对现实,寻找到教改的合适路径。
  反思一:中职生不需要逻辑思维学习?
  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强调抽象思维,职业学校的学生无法接受,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习障碍。于是职业教育专家提出,中职教育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陈述性知识在中职教育中被排斥,仅以“够用”为度。
  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真的能够分得那么清楚吗?其实陈述性知识是过程性知识的基础,没有陈述性知识作为支撑,仅仅以过程性知识为主,这样的学习未必是高效率的。另外,仅仅靠某些调研课题的结论作为依据,认为中职生可以弱化逻辑思维学习,而转向以形象思维学习为主,可能有失偏颇。不擅长不等于不重要,如果形象思维学习需要逻辑思维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逻辑思维学习仍然是很重要的。
  反思二:学科体系课程没有存在意义?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中职改革浪潮颠覆性的是行动体系课程的流行。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是“平行结构”的,尽管考虑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顺序,但结构庞大、逻辑严密的内容编排是“机械”的,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产生了冲突。而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是“串行结构”的,与典型职业工作顺序一致,对内容的编排是“有机”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实现了实践理论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理论上讲,行动体系课程有很多优势。但这样的理论思辨让很多一线教师陷入了云雾之中,要掌握行动体系课程开发的整套术语和技术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迄今为止,许多一线教师都弄不明白什么是“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
  学科体系的框架真的是职业教育的“罪魁祸首”吗?行动体系真的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课程体系吗?学科体系的框架里面没有工作过程吗?学科体系的框架与行动体系的框架其实并没有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另外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在工作过程的顺序方面清晰了,但在知识结构的逻辑性方面变得混乱了。逻辑性不强不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所以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和学生感觉到行动体系课程教材内容编排总是有点“乱”。至于这种“乱”对学习效果有没有负面影响则有待时间检验。
  反思三: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
  把学习当成工作,把学校变成工场,进入学校就一步迈进了工作岗位,学校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吗?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在学校缺乏岗位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就是早早将学生推向社会,寻找真实的工作情境。遗憾的是,社会工作岗位只是“行动领域”,而不是“学习领域”,企业工作有明确分工,且不可随意更换,“顶岗实习”并不能真正实现“行动”过程序列的重复操练,很多情况下只是在履行廉价劳动力的角色。
  学习方式存在多样性,只选择一种流程模式不断重复,必然是单调的,因此天天在工作情境中学习其实并不能解决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另外真实情境的成本很高,推行起来要考虑到学校的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