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对话王建良:高职院校要肩负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

2014-04-15 10:53:55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近日,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原创图书《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正式出版,该丛书将面临技艺失传、后继乏人危机的工艺美术种类编撰其中,促进其传播、推广,实施“抢救性”保护。截至目前,苏州工艺美院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创设出桃花坞年画、镇湖苏绣等模式,并着力打造“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何能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深、做实?为此,记者专访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教授。

  
 
  近日,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原创图书《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正式出版,该丛书将面临技艺失传、后继乏人危机的工艺美术种类编撰其中,促进其传播、推广,实施“抢救性”保护。截至目前,苏州工艺美院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创设出桃花坞年画、镇湖苏绣等模式,并着力打造“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为何能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深、做实?为此,记者专访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教授。
 
  记者:苏州工艺美院把文化传承和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的意识从何而来?
 
  王建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江苏省唯一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之初,学校就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工艺美术专门人才”的目标。除了专业背景的考虑,学校还希望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形成学生的“文化品质”。
 
  学校所在的苏州市,是拥有2500年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工艺美术产品24个大类中,苏州占22个,各类花式品种逾3500个。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遇到生产萎缩、效益滑坡、人才流失等问题。此外,针对转型升级的要求,苏州正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我们希望培养出懂技艺善创新的文化人才,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记者:一直以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是由政府或者行业等机构负责,一些高校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却苦于缺乏资源,苏州工艺美院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王建良:2011年,苏州工艺美院与苏州市政府、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20余家单位合作,组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实现人才和资源的互通互助。建设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呈辉中国工艺文化城设计成果转化中心等多个平台。
 
  目前,学校已建设首饰、陶艺等5个大师工作室,把苏绣大师顾文霞、雕刻大师蒋喜等引入校园,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培养传人;聘请4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起一支异质互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刺绣之乡镇湖等3地建成“教师工作站”,选派多名教师进站锻炼,提升教师的工艺要求、技艺水平与研发能力。
 
  学校还依托这些大师,打造起“天工存艺坊”,以静态收藏为行业存技留艺,将工艺美术无形资源物化。“天工存艺坊”里收藏各类工艺实物500件,七个工艺美术门类的工具、材料、作品、书籍等500件,建设数字资源,拍摄专家学者谈艺影像片12部等。
 
  记者:具备这些资源后,苏州工艺美院是如何具体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
 
  王建良:首先,苏州工艺美院开展面向行业、社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服务,最近3年,共计培训5506人次,培训对象遍及全国。并将苏州工艺美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博士柔性引入艺人工作室,提供智力支撑。
 
  学校创建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工作室,开设桃花坞年画研修班,已培养25名新传人,为濒临失传的技艺注入新生机。
 
  2006年开始,苏州工艺美院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合作办学,每年定向招收30名左右镇湖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弥补传统刺绣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缺陷。这些新时代“绣娘”学习色彩基础、艺术鉴赏、创意表达等,会写生、会摄影,能将更多的创意融入作品。
 
  记者:学校是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素养,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
 
  王建良:苏州工艺美院正在探索“双融合”育人体系,从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面进行改革,让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能够围绕培养目标互相协作、关联、影响。学校构建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范式,依托“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和环境中学习和创新,凭借自己和团队的力量破解难题。
 
  学校还精选优化第二课堂特色品牌活动,设计“观展”“学习生涯设计”等8个必修项目和“参展参赛”“大学生自我展示一条街”等6个拓展项目。
 
  依托学校的成果转化平台和“SHOPPING MALL”输出模式,学校制作了惠山泥人、紫砂、苏绣等5部动漫作品,活泼有趣的影片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热捧;开展“雷山苗族元素”旅游品创新项目设计实践,完成银饰产品设计30项、特色旅游品设计30项、服装服饰改造40套和特色礼品包装设计45款,在创造经济利润的同时,帮助雷山苗族文化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