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邬宪伟:以“外圆内方”理念开展一流职业教育特色办学

2014-05-06 11:34:27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邬宪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在国家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教育全部归口到这个部门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人事问题、经费问题、学校管理、标准制定、校企合作等等,都可以理顺。

  邬宪伟,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职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所获主要荣誉称号:1985年上海市优秀教师和上海市劳模;1986年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988年上海市首届园丁奖一等奖;1990年上海市工业系统教育精英;1998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劳模级);2005年中国职教学会首届百名杰出院校长;201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
 
  本刊本次“示范院校领导系列访谈”活动,缘自邬宪伟校长的倡议并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谈及倡议本次活动的初衷,他说是基于3方面的考虑:其一,集聚基层一线院校长关于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办学经验,促进交流和借鉴,分享建设成果:其二,激励基层一线院校长在具体办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对示范校建设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其三,让决策层在新一轮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进程中,进一步了解基层的实际和呼声,科学地做好顶层设计。邬宪伟的职业教育生涯,一方面很简单,从教师到校长一以贯之地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工作了32年:同时又很辉煌,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荣誉称号。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到邬宪伟是个有思想、有激情,同时又很务实的职教工作者。他的职教理念、办学实践以及“后示范”建设的想法对基层一线院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24年来始终坚持的职教理念:外圆内方
 
  记者:邬校长您好。您从事职业教育32年,任副校长、校长职务的时间也有24年。可以说您几乎亲历了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全程,而且您的办学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那么您的职教理念该怎么概括呢?
 
  邬宪伟: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外圆内方”的办学指导思想。2012年教育部在杭州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我的大会发言仍然讲这个观点。我几乎用了半辈子来实践我的理念。从20世纪末的职业教育面向21世纪服务,到目前职业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服务的背景,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外圆内方”指导思想的含义是:外圆就是无限适应。第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无限适应,永远没有底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第二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办学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圆的概念,要把它做圆。所谓内方,指的是学校内部要方,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就是学校的管理和办学要规规矩矩,要有规则。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有质量,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结构。学校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规范起来,遵循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
 
  记者:贵校原来是化工学校,现在成为信息技术学校,您是怎样以“外圆”的理念来实现学校的转型的?
 
  邬宪伟:我们学校为适应社会需要经历过艰难的转型。学校最早是化工部的中专学校,依托这个行业,当时是一个特色学校。后来学校给了上海市,叫上海化工学校,属于上海化工局领导,还是有化工特色。但是随着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工行业基本都转移了出去,化工行业从14万多职工一下子跌到现在只有3万多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市做了一个5年人才规划,结果5年才需要我们59个学生。这意味着我们学校快关门了。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职业教育要比较快速地相应转型。如果我们还是以化工定位专业方向,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怎么转型呢?我们紧盯着上海,看用什么才能够支撑上海的一产、二产、三产的发展。当时市委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我们收集数据,看到了上海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增长36%。远远高于GDP平均涨幅。这就意味着就业岗位的拉动很大一块增量在信息技术上。我们决定,以信息技术作为我们办学的核心技术,以此来调整专业布局、转型发展。在当时转型的时候,应该说还没有形成我们信息化办学真正的特色,只是核心做了一个转移,从化工技术转向了信息技术,但在专业方向上是符合上海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如果不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这个转型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我们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校就设立了一个市场部。其职能有3个方面,第一负责调研本校全部专业所覆盖的市场,它的就业情况和潜在的需求,有预警机制;第二负责学生的就业推荐;第三由就业来拉动招生,就是有需求才招生,没有需求就不招生,就少招生。
 
  我认为对校长来说有3点是很重要的:首先要知天下事。我们成立市场部,是知天下事的一个措施,将经济社会的相关信息收集过来。其次是个人要善于学习,具有学习力,自我提升,具有信息收集、分类梳理以及分析能力。其三是有总揽全局的能力,站得高看得远,及时决断和实施。
 
  记者:那么您在办学中是怎样践行“外圆内方”的理念以及体现办学特色的?
 
  邬宪伟:为什么要外圆内方?就是为了实现特色办学。我们的办学特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服务信息化发展,应用信息化办学。
 
  服务信息化发展是什么意思?我们不是只服务信息技术产业,而是服务在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所产生的相应部门的新的用工需求。比如讲化工生产岗位现在要求的是总控工,总控工就是信息化以后产生的,因为整个化工生产需求的操作工越来越少,以前是每个装置要有一个操作工或者有若干个操作工,现在所有的装置连起来,形成一个装置的群集成车间,只有一个总控室。在总控室里面,全部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总控工是产业升级后的新岗位。还有,过去买日常用品是到商店,后来到超市,而现在越来越采用网购了,这就是业态的变化,什么东西导致着业态的变化?就是信息化。所以信息化发展带来了电子商务,这也是我的学生学习的东西。就是随着业态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用信息化发展出来的这些新兴产业,需要我们去服务。信息化是广义信息化,已经渗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社会上各部门类似这样的新岗位越来越多,我们就给社会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我们办学第一句话叫服务信息化发展。
 
  但是我们办学是有特定要求的,就是紧紧围绕信息技术这个主题,要办出一流的专业、特色的专业。我给学校各系部主任提了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的专业在上海同类专业中,要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如果排名第三就必须整改,排名第三以后的专业就撤销了。什么道理呢?因为无谓的重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没有投资和发展价值,别人已经在服务了,服务的比你好,还不如让他去发展。所以特色就是你非常特别的地方,不能跟人家雷同,雷同了以后没有意义。这叫人无我有,入有我优。
 
  在适应学生发展方面,我们有一个很硬的措施。就是学生入学后先不分专业,他的专业要在入学后经过学校测试,根据他的兴趣和特长来分专业。此外还建立系部间的竞争机制,就是以后学生要进哪个系部、学什么专业,各个系部都要以白己的质量以及前景来吸引学生报名,促进各个系部优化办;还有每一个系部都要对新生宣传他们办学有多么的好,有什么特色。招生是学校的事,但学生进哪个系部是各个系部的事。
 
  我们办学的第二句话叫做应用信息化办学。办学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运用信息化手段。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全校实行VERP系统一卡通,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管得到。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个专业都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包括虚拟的、仿真的手段,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课堂等等,尽可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所以什么叫“外圆内方”办学?什么叫特色办学?首先是要瞄准社会需要、行业企业需要,还有学生的需要:其次是要规范办学,规范管理,争创一流。只有这样才能出特色,才能做大做强。
 
  记者:我了解到您关于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个公式表述,请介绍一下。
 
  邬宪伟:我觉得要想做出特色,一定要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特色就是不为社会认可的特色,是没有生命力的。我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喜欢用公式来说明不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我借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来说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我将牛顿的公式代人职业教育含义:F=GMm/r2(F是吸引力:G是常量:M是办学质量:m是社会规范用人质量;r是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从这个公式来看,学校质量(M)与以就业准入为标志的社会规范用人质量(m)是正向关系,也就是学校质量越好、社会用人越规范,职教吸引力越大:而学校和企业的距离(r2)是反比平方关系,就是说校企合作越好,职教吸引力以平方值增加。这个公式本身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从这个公式一看就知道为什么要校企合作,因为分母越小,学校跟企业之间的距离越小,就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且吸引力是平方数提高即成倍提高。所以当办学者觉得学校质量提高有难度、满足社会规范用人质量标准有难度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拉近跟企业的距离,把校企合作放在首位,就这么简单。
 
  示范校建设的体会和“后示范”建设的打算
 
  记者:贵校为期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两年工作,您有什么体会呢?
 
  邬宪伟:从示范校建设的角度来讲,我总的体会是:队伍要提升,育人要合作,学习要驱动。队伍要提升,指的是教师队伍在两年示范校建设、两年实战锻炼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外网内方的理念,学会一套方法,形成办学能力。我们在建设期共有6个大项目,分解成59个子项目,这59个子项目做下来,绝大部分老师都涉及到了。对这些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大家知道了怎么才能真正提高质量。目前我们的示范校建设成果已有488项。
 
  育人要合作,指的是按照特定办学目标,广泛开展合作。包括校企合作,而且是与一流企业的合作;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合作,也包括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还包括与学生的合作。
 
  学习要驱动,指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学年的体验式实训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就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不能代替学生成才,要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责任。所以一开始是兴趣驱动,然后要转化为责任驱动,这在人的培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转化为责任,就是让学生知道,在社会上立足,不仅仅靠自己的兴趣,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耍,这叫责任。学生产生了责任感,对他的一生都管用。所以我们树人,就是要树起有责任感的人,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记者:您对学校的“后示范”建设有什么打算呢?
 
  邬宪伟:我考虑,示范后会做3件事:第一,把示范校建设已经形成的成果,辐射带动全校的办学实践。目前学校有11个专业,示范校重点建设只有4个专业,我要用这4个专业建设的经验及机制来带动全校所有专业。比如电气专业在建设期间与西门子搞了三角形的合作机制,效果很好,现在同在一个系的数控专业今年开始跟奥地利在合作搞现代学徒制,其他系部的专业也带动起来了,而且其他系部也要按照示范专业的标准来建设。这样办学才能真正符合上海提出的职教发展战略,做精、做特、做强。
 
  第二,将示范建设的成果和机制形成学校文化。我们通过整理153项制度做了制度文化,同时标识文化也做了,环境文化正在做。但我想,学校文化最后会凝聚到“马文化”上。为什么是“马文化”呢?这是由学校50多年发展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示范校建设经验所积淀出来的,与学校的成长有密切的关系。我校的“马文化”,首先是“老马识途”,即学校现在办成较高的水平,是学校一代又一代办学者传承积累下来的。其次是“马不停蹄”,即找们一直在做改革创新,每一代办学者都要走在改革创新的前面,不如别人的我们要超越别人,已经比别人好的我们要超越白我.再次是“万马奔腾”,即学校始终注重团队意识,始终依靠整个班子、全体教师、整个团队共同奋斗。
 
  第三,创新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我要尝试把我们学校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类似于加拿大的希尔顿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一种办学模式。希尔顿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有什么特点呢?一是极具特色、非常专业化;二是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性。希尔顿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体制很灵活,都是世界顶尖级的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学习借鉴这种办学模式,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一种类型教育。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不鲜明,而较多地比照普通教育来管理,我认为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最大的软肋。希望国家能创新和完善相关的职业教育制度。这是我的职业教育中国梦。
 
  3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
 
  记者:结合示范校建设实践,您在办学中最感到困扰或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邬宪伟:第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就是刚才说的要创新有中国特色的类似于希尔顿学院和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作为中职学校,我校现在也在培养专科层次人才,但必须跟高职学校合作。全部培养过程都是我们完成,但得用人家的牌子,还得给他们分一半的学费。这就是类型与层次的界限问题,到底是以类型划分学校。还是以层次来划分学校,我觉得应该以类型为主来划分学校。我对本校没有升格的愿望,但我希望真正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想建立这么一种办学模式。建议国家立项试点项目,让我试一试。
 
  第二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是行业企业办学与地方政府办学能有同等的财政待遇。国家那么需要行业企业来支持职业教育,那么鼓励行业企业办学,但在生均经费、公用经费等经费拨款上,为什么没有把行业企业办的学校跟政府办的公办学校,统一纳入财政拨款体系?这又是我很困惑的。都是国家的职业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政府办的职业学校有财政保障经费,行业和国企办的职业学校只能得到部分投入。从上海的现实看,我们很无奈,既然国家希望行业办学,经费就不要由行业出了,因为我们办的是公共教育。我觉得这不利于鼓励行业企业办学,也不利于校企合作。
 
  第三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在人事上应该相对单独管理。从职业学校领导培养的角度来讲,现有的体制机制都不利。从行业企业办学来说,一般企业内只有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学校的人一般就只能在本校干一辈子,发展空间很小,因为缺少流动。政府管的学校也难,区里面就一所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干部交流也不合适。所以企业跟学校干部交流不合适,普通中学跟职业学校干部交流也不合适。我建议把职业教育的人事工作专门归类,职业学校间互相交流干部,有利于办学经验的传承、借鉴和干部的成长。
 
  记者:归总你最想得到解决的3个问题,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吗?
 
  邬宪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应该在国家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职业教育全部归口到这个部门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人事问题、经费问题、学校管理、标准制定、校企合作等等,都可以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