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人物.访谈 >

人物 | 对话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

2014-09-03 20:10:10 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刘艾格
分享到:
“教育不能坐等,而要动起来。”51岁的史晓鹤很珍惜剩下的4年在任时光,搭建学校发展架构,理顺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关系,她现在做得更多的是为后来者铺路搭桥的工作,在她心里,“成就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


 
  人物简介:史晓鹤,现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干)校常务副校长;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副主席。
  在史晓鹤看来,现在职业院校就像‘百货商店’,一楼清一色化妆品,二楼女装,三楼男装,同质化严重。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就要进行需求和供给细分,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突围。
  职业教育市场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
  教育周刊:近日,职教新政无疑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又面临着生源困境,你如何看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史晓鹤:职业教育面临生源挑战,主要是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这是客观因素;这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使得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表面上看来,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供需矛盾的状态。实际上,无论从《决定》的指导方向还是现实需求,职业教育都大有可为。《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现实中无论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还是社会公共服务,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都有很大的需求,职业教育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职业院校是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立足院校提供特色服务。所以职业教育的市场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
  教育周刊:面对学历生源的下降,职业院校都在寻求转型,北京市商业学校(下简称北京商校)在服务社会转型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史晓鹤:北京商校很早就开始探索转型。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多个面向行业、企业、社区的培训部室,通过调研发现,有三大块内容可做,第一就是服务行业企业。我们通过“企业定制”的方式为学校的主办企业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祥龙)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比如我们和运通公交公司合作,为提升其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全体员工素养量身定做了培训方案;第二,农村的城镇化。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在北京商校周边,有19个村庄正在转型为城镇,大量村民亟须接受法律法规、文明素养等知识培训,以便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第三,社区居民的培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于文化、健康、娱乐知识十分渴求。我们会发现,社会对职业教育有着丰富多彩的需求。
  要有成就企业的能力
  教育周刊:目前社会培训业发展非常繁荣,渗透到各个领域,相较这些机构,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优势在哪里?
  史晓鹤:首先,来源于职业院校原有的品牌积淀。作为公办院校,职业院校在院校建设方面得到了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建立了稳定的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多年的校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企业资源,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积淀了良好的品牌声誉。
  第二,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攒下雄厚的师资力量。我们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治学严谨、专业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是转型的中坚力量。
  第三,企业的认同。在长期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职业教育,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合作共同体。
  在转型过程中,仅校长、教师有积极性不行,关键是建立一套规范化、流程化的工作机制。针对社会需求,学校迅速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首先加强对教师转型的引导和帮助,为其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工作。比如特别重视教师服务市场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的规划,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专业实践等等;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创建为社会、企业服务的工作环境,让学校、老师一方面能承担服务社会企业的职能;另一方面不放松学历教育,使得两条路径并行不悖。
  教育周刊:作为企业主办的职业院校,北京商校与祥龙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其成功经验是什么?
  史晓鹤: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院校要有成就企业的能力。作为企业主办的学校,学校要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首先学校要围绕企业发展进行同步教育规划,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祥龙集团“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调研,包括集团未来人力资源的岗位、层次需求以及需求节奏,围绕集团发展战略,我们不断调整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等,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先行一步,力争做到“双主体”,即企业发展中有教育主体,教育发展中有企业主体。
  其次,重点支撑,做好企业的干部培训,学校要有服务企业“首脑”的能力,这是融入企业发展的关键点。
  第三,支柱板块的人才培训,对此,我们开发了针对型课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不仅仅帮助其提升人才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职业人”必需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当然,我们也会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活动。
  职业教育最终要引领社会需求
  教育周刊: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类型、专业趋同,如何在竞争中胜出?
  史晓鹤:职业院校需要研究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也要对自身进行特色研究和竞争力研究。现在职业院校就像“百货商店”,一楼清一色化妆品,二楼女装,三楼男装,同质化严重。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就要进行需求和供给细分,找到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突围。
  在北京,经济类院校比比皆是,作为北京商校,我们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就像商场售卖的职业女装会按照年龄差异有所区别,我们也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供给点。比如我们培养会计人才,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的课程,还增加了文秘、驾驶等相关课程,这样大家接受的通识教育无差,但落实到人才的专业能力上,我们就要做金字塔的“塔尖”。
  教育周刊:北京商校接下来有何打算?
  史晓鹤:祥龙对学校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今年特别加大了土地等资源的建设性投入,这足以体现企业和企业领导对教育、对学校的支持和重视。
  接下来,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优势,整合行业、企业相关资源,正在筹建职教产业园和企业大学,创新校企双主体的发展模式。这个企业大学不仅面向祥龙全员进行培训,还要面向行业和整个北京现代服务业,最终希望辐射全国同类行业。我们希望借助企业大学,不仅把学校打造成学历教育的主战场,而且是企业培训的主战场,更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者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教育周刊:对于未来职业教育的定位,你的思考是?
  史晓鹤:在我看来,职业教育无论类型、层次如何变化,归根结底要发挥两个职能。一个是服务学生的成长,一方面让孩子们通过在职校的学习成人、成才、成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文化和育人过程,对其人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激励和促进作用。第二,就是服务社会需求。过去我们是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到今天,职业院校要主动研究社会需求,甚至要引领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教育规律培养人,另一方面要按照经济规律办学校。
  记者手记
  相比5年前初识,史晓鹤更加爽朗、洒脱,也更有激情、爱畅想了。这源于她对职业教育的信心,更源于她在北京商校推动的系列改革的“落地开花”。
  史晓鹤是彻头彻尾的“职教人”,从北京市商业学校毕业留校至今,她已经在这个学校坚守了31年。31年,她的血液、思想、语系,无一不被职业教育浸染。她说,教师这个职业,很容易让人产生良性的自我激励,因为其所有的工作最终会体现在学生的成长进步上,具体到职业院校,还会多一项职能,那就是直接满足企业的需求。
  “祥龙集团给予学校的远远多于我们最初的诉求。”史晓鹤说,一方面是企业重视发展教育,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毕业实习那会儿,史晓鹤曾经得到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言传身教,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卖糖,会特别照顾别人的感受,他有一个独创叫“接一、看二、连着三”,就是不管几个人来买糖,决不冷落一个人,“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喜欢你,这就是进步的最大力量。”当了校长、书记以后,史晓鹤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办学过程中,提出四个服务的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服务企业需求,“现在老说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你做得多了,能为企业添砖加瓦,企业自然重视。”
  有人担心,为了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完全围着企业转,失去了自我。对此说法,史晓鹤并不以为意。“永远抢先一步,职业院校要看得比企业更长远,不是单纯去适应企业,而是要引领企业发展,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终极使命。”在史晓鹤的商校“版图”里,企业大学是学校的“升级版”,在集团提供的300亩土地上,将会巍然矗立一座企业大楼,到时全行业的员工都会到这里培训,因为背靠交通龙头企业,史晓鹤还有一个“野心”,“这里开始提供的是培训,将来一定是引领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制定的集散地,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很多事情可以做。”
  “教育不能坐等,而要动起来。”51岁的史晓鹤很珍惜剩下的4年在任时光,搭建学校发展架构,理顺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关系,她现在做得更多的是为后来者铺路搭桥的工作,在她心里,“成就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