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业教育今天受到高度重视,其实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从德国的经验可以看到,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并非必然要把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当作“落后产能”淘汰掉,只留下几个行业巨头。中小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大有作为,甚至成为“隐形冠军”。中小民营企业才是经济活力之活水源头,需要扶植,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淘汰。
中国的职业教育,即将集中发力。6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将向职业教育转型。“两种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新制度也即将出台。这种变革,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更是中国产业机构向高端制造转型升级的时势要求。而职业教育享有盛誉的德国,无疑成为我们参考的重要样本。梳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密切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以及这种配合所产生的结果—支撑起高端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无疑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要摆脱低端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也需要培育我们自己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任重道远。
[延伸]职业教育如何“现代”
时代周报评论员 令狐补充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在3月22日的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发言中透露,600多所在2000年前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举措和新的人才培养政策,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的调整”。然而,从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出发,同时着眼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先进国家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到,这一重大调整,其实是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的调整,是现有教育体制长期积弊集中爆发的一种显现。
首先,欧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性技能性人才占升学学生总数70%以上,并非始自今日。如德国、日本、瑞士等以制造业闻名的先进国家,理解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着上百年的职业教育成熟经验,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一比例。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这番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形势所迫。一方面,现有的陈旧的教育体制结构性弊病,诸如过往高校的盲目产业化和扩招冒进,导致人才素质急剧下降,远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此前经济高速增长重要保障的人口红利日渐耗尽,诸多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生产人才的问题凸显,以至于出现了学历与薪酬倒挂的非正常现象,也必须归咎于现有高考制度和职业教育。总而言之,调整是现实需求的紧迫性促使,是市场倒逼所致,因此,强调调整的革命性,就不如承认调整是不得已而为之,更为冷静、理性和符合实际,更有利于结构性的调整能够有效地推行。
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教育体制改革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无疑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也是直面现实的明智选择。不过也必须承认,由于这一调整在时机上滞后和行为上存在被动因素,故而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就难免要被质疑有粗糙,有操之过急之嫌,故而就要警惕和防止一刀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头不顾尾等过往改革调整中容易出现的毛病。
例如,在这一调整的相关具体内容披露之后,就有人质疑将近700所高校转制做职业教育的可行性,指出这种一刀切、“量贩式”的改革存在风险叵测、且合法性不足等问题,弊大于利,认为真正的教育改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寻求缩小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另有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长期的教育体制形成的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所致,若不能先期克服这一问题,改革不仅举步维艰而且将无功而返。
聚焦现行教育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断言,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任重而道远,仅仅以保障就业为动机,就显得急功近利。所谓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并未改变其历来行政主导的本色。众所周知,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积弊,主要体现在现有教育观念陈旧、机制僵化上,结果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场需求,而深究其根源,则在于教育的行政垄断,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和不必要的严管,具体体现在针对学校自主权和市场力量的管、卡、压等方面,本来应该恪守监督和仲裁职责的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实践中,事实上既是监督者、裁判,又是运动员。正是这种制度上的根本缺陷,导致教育改革长期以来一直在高歌而未能猛进,以取得根本性的改观。
落实在这次的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考分类的措施上,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至少,近700所高校改制做职业教育,如果不仅仅停留于贴标签、换招牌,新瓶装旧酒的层面,那么就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生源质量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如果仍不改应试教育的本色;再辅之以长期以来针对职业教育的行政和社会歧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二,师资问题,不突破现有僵化死板的学历、人事机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就难以保证。第三,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学校的去行政化进程,关乎此轮改革的成败。如果行政权力不断越界,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和保障,而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失灵,其后果可想而知。第四,教育行业的行政垄断积重难返,如果不加以破除,那么引进市场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办学等说法,都不免要大打折扣,甚至沦为一纸空谈。
换言之,如果认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切实推人才培养结构调整,顺利促进教育体制,真的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并遵从市场需求,那就必须率先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互动合作机制,以此为前提,确保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具有相应的地位和独立性,且权利能得到保障。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机中,切忌不能忘记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主体这一教育业健康成长的根本。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