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鲁昕: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

2014-04-17 16:46:32 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贾少军
分享到:
现代职业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恰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并提出今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000万,失业率控制在4.6%之内。这需要教育与增长和就业之间建立一个积极促进关系。距离这个关系和目标的实现,从教育角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作者: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中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现代职业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在中国的教育结构中,恰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并提出今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000万,失业率控制在4.6%之内。这需要教育与增长和就业之间建立一个积极促进关系。距离这个关系和目标的实现,从教育角度还有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教育角度,看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形势。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同时,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许多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
 
  另外,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不是传统职业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是技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三种,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已经通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而实现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做到“学中干、干中学”。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
 
  第二,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
 
  中国现有2500多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以后,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这样,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调整后,这些学校要和企业合作办学,把研发中心放在学校,把技术技能的培养放到企业。
 
  第四,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要让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多种方式继续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
 
  第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要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允许办学者、骨干教师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围绕以上五个方面,重点推进四项教育改革。
 
  第一,高考制度的改革。中国的高考改革将根据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来进行。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加文化知识考试,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未来发展的模式。第二种模式就是现在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2013年用第一种方式高考,有140万学生进入了这个类型的教育,相信他们毕业后一定会找到相当好的工作。
 
  第二,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我们希望“3+3”六年学制,也希望从16岁开始进行五年制培养,也希望“5+2”等等多种模式,主要是解决职业教育学制太短,不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不能够系统地掌握技能的问题。
 
  第三,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加快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更紧密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去年6月,35所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地方本科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百所地方高校申请加入。我们坚信一个学校的就业率永远在60%、50%左右,这个学校一定倒闭;如果学校定位不准,一定倒闭。下一步,要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对于那些自觉按照应用技术型办学的高校要予以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在高专、高职基础上设立的本科学校要鼓励其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对于办学定位不清的新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其应用技术型的定位,通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四,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下一步将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总之,我们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来解决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问题,通过四项具体改革,最终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结构,包括课堂、教材、教法、老师在内的所有相关环节,其观念都要紧紧围绕市场,从而解决就业增长与就业的包容性问题。我相信,再过三年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它的结构就会更加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得到很大缓解。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本文是作者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