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职教课堂:学生成主人

2014-04-27 14:02:10 青岛财经日报
分享到:
市教育局局长王铨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特别是语数外,沿用了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公共基础课一度成了职业教育的“鸡肋”。

  “多数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差,目的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文化课学习的热情。”近日,市教育局局长王铨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特别是语数外,沿用了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让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公共基础课一度成了职业教育的“鸡肋”。
  2012年年底,市教育局在一个月内连续召开3次公共基础课改革会议,最后确定青岛华夏职教中心、青岛旅游学校、青岛电子学校、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城管学校5所学校成为第一批课改试点学校。在这一年里,这些学校的上课模式和上课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公共基础课又将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华丽”转身?在本期栏目中,记者将带你走进职业教育课改现场会一探究竟。
  英语课变身“仿真职场”
  “一年前,我给学生上英语课就是单词、语法的模式,讲得学生都要睡着了。自从课改后,我尝试着把知识融入到职场应用。”青岛电子学校的一位英语老师介绍,工科类职专电子专业是入学英语成绩最低的一个专业,超过60%的学生中考英语成绩不及格,个别学生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很多学生在心理上非常抗拒英语。但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也大都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学生想将来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发展,英语学习就不能放松。通过课改,她在课堂上不再简单地讲解语法,灌输单词,而是通过建立“仿真职场”,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英语对话演绎“剧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职教课堂“搬进”企业
  学校的另一位语文老师曲朋也有同样的感触,他认为很多学生选择职业学校以后,逐渐对文化课失去了兴趣,但是学不好语文课学生连求职信都写不好,这一时成了像曲朋一样的职校语文老师的一个“心事”。“不仅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将语文课和专业课联系起来。”曲朋告诉记者,在语文课改中,他尝试将提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兴趣与专业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把课堂搬进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质检报告、工作日志,供学生参考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模式,也大受学生的欢迎。”课堂生动了很多,有些知识学习起来没那么枯燥了。“电子学校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语文课与梦想同行
  “职校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城市管理学校的语文老师卢奇告诉记者,她从事职教教学11年,从刚开始的束手无策,到对这群孩子充满了希望,就是语文课给了她力量。“我从事普教13年后开始教职教的学生,刚开始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多么希望这群学生能像普高生那样热爱文化课,但后来我发现,我首先要教会他们热爱生活。”卢奇说,她渐渐意识到,语文课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要帮他们找到自信和方向,就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每一堂语文课前,她让每个学生到台上进行2分钟演讲,并课堂开设“说新闻”,给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这样不仅让他们更自信,还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卢奇认为,有了自信,学生就有更多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鸡肋”课蝶变新课堂
  “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效果差,是部分职教课堂的现状。”职称处教研室副主任刘炜表示,这些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普通测试中,还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一组信息来自天津的国赛赛场,很多参赛选手对于比赛的任务书,看不懂、读不通,如何去和对手竞争,即使他的技能和专业课学得再好,也无法在赛场上施展。”刘炜说,这一点对她触动很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要求高,但她同时认识到,文化基础课同样不能怠慢。
  然而,传统的基础课教学已经无法适用于90后、00后,这就要求职教基础课改革必须提上日程,让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兴趣。“除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外,我们还提倡学生评教、创新考试内容,教师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新主人"。”
  本报记者 国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