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由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把中职教育的优势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4月3日,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此举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本文就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国情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作初步探讨。
利用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阶段,利用中职教育来培养一定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方面,随着农业和农村的加速转型,新型职业农民对中职教育具有旺盛需求。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集约的农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但从我国农业从业者的水平现状来看,总体上文化程度普通偏低。据2013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几乎90%的农村留守劳动力都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渴望能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等方面有系统的专业学习。例如,河北省的“送教下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在2010年2月启动,截止到当年10月份,报名就已突破50万,审核注册10万余人。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总体前景广阔。
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服务面的广泛扩容,中职教育成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培训绝对不能代替教育。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很难有效全面改变培训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有别于农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并具有灵活性的学习体系。它把长期游离于职业教育之外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培养对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从观念、理念、道德等方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可以说,“基础性、系统性、专业性”的中职教育是当前各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以中职教育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各个国家都普遍重视以中职教育为手段来培养职业农民,并突出强调培训的专业性和实用型。
美国的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在公立学校内开展。培训对象主要为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培训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辅助职业经验培训,主要以有关生产管理和农业投融资方面的技巧为授课内容;二是“未来美国农民”培训,主要以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为授课内容。第三种为农技指导。
英国目前有57所农业高校,200多个农业培训中心和约2000所农场职业技术中学,基本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英国的中等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类型多样,学制种类和学习期限灵活,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形成了多样化的中等教育培训体系。
法国是由农业部直接管理全国的农业职业学校。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包括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三个部分,每个培训机构具有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后,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才具有经营农业的资格。
探索以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路径
虽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由于职业农民的教育和普通职业教育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在招收对象上,要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挖掘”,依靠地方学习培养“本土化”人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这些成年劳动者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农业劳动力相应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的实际,重点从守地在家的5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开展中职教育。招收对象既可以是“种养加”专业户、新型经济合作体带头人,也可以是留乡妇女、其他愿意投身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劳动者,支持和鼓励所有务农农民注册学习。
在内容设置上,要根据各区域的农业特色、农民发展需求等因素,研究不同的课程体系。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农民所面对的发展困境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内容设置上不能搞“一刀切”。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例如,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教育;面向农机手、植保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灵活把握专业设置。例如,同为种植技术专业,河北省平泉县太平梁村教学点为食用菌种植方向,承德县下板城镇北颧村村则是蔬菜种植方向。这种因地制宜的教育内容,使农民生产需要和现代产业农民的职业资格实现了有效对接。
在施教方式上,要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思路,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剖析近年来职业学校涉农专业萎缩的原因,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适应是一个很大因素。长学制、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方式比较死板,既耽误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也很难适应市场和农业技术的快速变化。这就决定了职业农民的教育必须兼顾学习与生产的实际需要。这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职业农民教育方式。也可针对农民学习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还可以送教下乡、巡回走教,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学历教育,真正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