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职业教育能否走向高大上(图)

2014-04-20 09:31:14 北京青年网
分享到:
  漫画/曹一   这几天,英国小王子乔治随父母首次出访,首度露面、精通跆拳道、善避狗仔队的超级保姆波拉洛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据英国媒体报道,波拉洛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诺兰学院。借助小王子的频繁出镜,诺兰学院也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诺兰学院因何著名?英国乃至欧洲的职业教育为何可以作成“百年老店”?职业教育的发达对国家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   我国职业学校   为何没有一流名声?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在我国是很难听到用“著名”来评价一所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的,当大家提及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时,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相比国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蓝翔似乎还有些“低端”。   但是,英国诺兰学院的著名声誉,所来非虚。据报道,诺兰学院创建于1892年,前身是女佣培训学院,目前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家政大学。诺兰学院百余年来成功培养超过7000名世界一流的保姆,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走入富人家庭,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该校训练出来的保姆可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驾车高速行驶,安全避开狗仔队,而且懂得跆拳道,以应付潜在的绑架者。   而乔治小王子的保姆波拉洛在这所保姆学院,除了攻读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和教育等课程外,还学习了怎样把窗帘布改制成戏服、怎样给婴儿换尿布、怎样煮美味佳肴等家政技巧。这样的保姆学校以及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不是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呢。   其实,在国外,类似的职业学院并不少,这些学院在介绍自己时,一点不输于综合性名校。比如已有近70年历史的美国烹饪学院,提供烹饪艺术、烘焙和糕饼艺术方面的学士学位和大专课程,培养了3.7万多名烹饪大师,使学院赢得了世界一流烹饪学院的名声。   而观察我国的职业学院,有多少在我国社会有“一流”的名声?又有多少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进行职业教育?更可能的是,对“世界一流的保姆”这样的培养定位,很多人还会不屑一顾。要是在我国,诺兰学院现在肯定也已经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稍微办得有特色的职业学校,都纷纷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职业教育的色彩,想变身为综合性院校。   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有意无意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教育,对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另眼相看。二是我国不少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很低,不花精力琢磨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而是在抱怨制度不公、环境不好中将就着办学。甚至还有的办学者没有办学理想,而是想着怎样挣钱,包括冒领国家对职教生的助学金,违规让刚进校的学生去顶岗实习。这种低水平甚至空心化办学,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没有随国家的重视而增加,反而令不少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警惕—担心职校的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职业学院也办出一流,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办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给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鉴于职业教育过去长期被歧视、投入不够,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而对于办学者来说,应该立足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狠下工夫,以一流职业技术培养人才,树立学校的品牌。在这方面,职业学院不必贪大求全,开设过多的专业,而应该努力做好某一个专业、行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为学校创造好的办学环境,但具体如何办学,则是办学者的事,如果能做到各司其职,我国的职业学院,也会出现类似诺兰学院这样的一流学校,办成百年老校,且一直在行业领域屹立不倒。 文/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欧洲职业教育   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熟悉欧洲的人们都知道,欧洲是东穷西富、南贫北贵。不为人知的是,在决定经济水平的背后,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劣居然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欧洲,中北欧和西欧有着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上完初中上职业学校、上完高中上职业高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德语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大约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进入职业教育,荷兰和挪威约一半,瑞典和芬兰是超过一半。   在这些国家中,“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是被公认最为成功的。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成为欧元区的“定海神针”,得亏其非凡的经济表现,而支撑德国“经济奇迹”的,是千千万万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因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出应对欧债危机的主要“药方”之一就是向南欧出口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轨制”(或称“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轨制”发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但真正定型是在二战之后。1969年,德国出台《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让如今享誉世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从此固定下来。所谓“双轨制”,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一半以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先与企业联系,申请某一岗位学徒,凭借企业介绍,学生再去职业学校(高校)学习,同时在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双轨制”学制一般为三年至三年半,学业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拿到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构成了超过2万种职业的技术门槛。所谓“一证在手,终身不愁”,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三人中就有两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2004年是另一个“分水岭”。当年6月,德国政府与各行业协会签订协议,提出除极个别特殊工厂外,所有企业必须提供各种实习工作岗位,确保有充分的实习岗位来支撑这一体制。“双轨制”的好处很多。学生所接受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一方面,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技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也能与市场对接,保障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学以致用,学前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有实习工资可拿。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来说,通过实习,可提前挑选到技术熟练的工人。   “双轨制”培养出众多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支撑整个工业体系,支撑起“德国制造”。面积与云南省相当的德国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今也仅次于中国,奥秘就在于此。 “双轨制”并不复杂,但学起来未必能学到家。原因在于: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在欧洲,社会对个人发展“成功”的理解与我们不同。欧洲人并不认为年轻人只有考上普通高校或名牌大学才算“有出息”,更不像国内那样对职业分个三六九等。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深入人心。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高的声望,德国教育部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归为一个等级。   笔者有一个德国朋友,其上名牌大学的儿子交上一位普通理发师女朋友,大大方方向我们隆重介绍,一点没意识到有什么“般配”问题。蓝领的收入也不落下风。在欧洲,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可能比不上管道工,高级技工的待遇可能会超过大学教授。笔者一位朋友的德国女朋友在上完职业学校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被柏林一家大医院录用为医技人员,二是她还考上了一所著名高校(换了专业)。两个人一合计,最终选择直接上班,因为更“划算”。官方数据显示,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普通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约29%放弃上大学而选择上职业学校或职业高校。   再看国内,这几年一些蓝领技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很多已超过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社会地位方面还是不高。什么时候国人认为上职业院校不再是“无奈选择”之时,就是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之日,亦是“中国制造”有望升华之日。文/田竹山(资深媒体人)

 
  
漫画/曹一
 
  这几天,英国小王子乔治随父母首次出访,首度露面、精通跆拳道、善避狗仔队的超级保姆波拉洛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据英国媒体报道,波拉洛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诺兰学院。借助小王子的频繁出镜,诺兰学院也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诺兰学院因何著名?英国乃至欧洲的职业教育为何可以作成“百年老店”?职业教育的发达对国家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
 
  我国职业学校
  为何没有一流名声?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在我国是很难听到用“著名”来评价一所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的,当大家提及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时,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相比国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蓝翔似乎还有些“低端”。
  但是,  漫画/曹一
  这几天,英国小王子乔治随父母首次出访,首度露面、精通跆拳道、善避狗仔队的超级保姆波拉洛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据英国媒体报道,波拉洛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诺兰学院。借助小王子的频繁出镜,诺兰学院也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诺兰学院因何著名?英国乃至欧洲的职业教育为何可以作成“百年老店”?职业教育的发达对国家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
  我国职业学校
  为何没有一流名声?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在我国是很难听到用“著名”来评价一所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的,当大家提及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时,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相比国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蓝翔似乎还有些“低端”。
  但是,英国诺兰学院的著名声誉,所来非虚。据报道,诺兰学院创建于1892年,前身是女佣培训学院,目前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家政大学。诺兰学院百余年来成功培养超过7000名世界一流的保姆,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走入富人家庭,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该校训练出来的保姆可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驾车高速行驶,安全避开狗仔队,而且懂得跆拳道,以应付潜在的绑架者。
  而乔治小王子的保姆波拉洛在这所保姆学院,除了攻读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和教育等课程外,还学习了怎样把窗帘布改制成戏服、怎样给婴儿换尿布、怎样煮美味佳肴等家政技巧。这样的保姆学校以及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不是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呢。
  其实,在国外,类似的职业学院并不少,这些学院在介绍自己时,一点不输于综合性名校。比如已有近70年历史的美国烹饪学院,提供烹饪艺术、烘焙和糕饼艺术方面的学士学位和大专课程,培养了3.7万多名烹饪大师,使学院赢得了世界一流烹饪学院的名声。
  而观察我国的职业学院,有多少在我国社会有“一流”的名声?又有多少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进行职业教育?更可能的是,对“世界一流的保姆”这样的培养定位,很多人还会不屑一顾。要是在我国,诺兰学院现在肯定也已经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稍微办得有特色的职业学校,都纷纷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职业教育的色彩,想变身为综合性院校。
  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有意无意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教育,对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另眼相看。二是我国不少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很低,不花精力琢磨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而是在抱怨制度不公、环境不好中将就着办学。甚至还有的办学者没有办学理想,而是想着怎样挣钱,包括冒领国家对职教生的助学金,违规让刚进校的学生去顶岗实习。这种低水平甚至空心化办学,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没有随国家的重视而增加,反而令不少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警惕—担心职校的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职业学院也办出一流,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办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给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鉴于职业教育过去长期被歧视、投入不够,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而对于办学者来说,应该立足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狠下工夫,以一流职业技术培养人才,树立学校的品牌。在这方面,职业学院不必贪大求全,开设过多的专业,而应该努力做好某一个专业、行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为学校创造好的办学环境,但具体如何办学,则是办学者的事,如果能做到各司其职,我国的职业学院,也会出现类似诺兰学院这样的一流学校,办成百年老校,且一直在行业领域屹立不倒。 文/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欧洲职业教育
  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熟悉欧洲的人们都知道,欧洲是东穷西富、南贫北贵。不为人知的是,在决定经济水平的背后,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劣居然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欧洲,中北欧和西欧有着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上完初中上职业学校、上完高中上职业高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德语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大约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进入职业教育,荷兰和挪威约一半,瑞典和芬兰是超过一半。
  在这些国家中,“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是被公认最为成功的。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成为欧元区的“定海神针”,得亏其非凡的经济表现,而支撑德国“经济奇迹”的,是千千万万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因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出应对欧债危机的主要“药方”之一就是向南欧出口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轨制”(或称“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轨制”发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但真正定型是在二战之后。1969年,德国出台《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让如今享誉世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从此固定下来。所谓“双轨制”,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一半以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先与企业联系,申请某一岗位学徒,凭借企业介绍,学生再去职业学校(高校)学习,同时在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双轨制”学制一般为三年至三年半,学业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拿到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构成了超过2万种职业的技术门槛。所谓“一证在手,终身不愁”,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三人中就有两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2004年是另一个“分水岭”。当年6月,德国政府与各行业协会签订协议,提出除极个别特殊工厂外,所有企业必须提供各种实习工作岗位,确保有充分的实习岗位来支撑这一体制。“双轨制”的好处很多。学生所接受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一方面,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技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也能与市场对接,保障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学以致用,学前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有实习工资可拿。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来说,通过实习,可提前挑选到技术熟练的工人。
  “双轨制”培养出众多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支撑整个工业体系,支撑起“德国制造”。面积与云南省相当的德国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今也仅次于中国,奥秘就在于此。 “双轨制”并不复杂,但学起来未必能学到家。原因在于: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在欧洲,社会对个人发展“成功”的理解与我们不同。欧洲人并不认为年轻人只有考上普通高校或名牌大学才算“有出息”,更不像国内那样对职业分个三六九等。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深入人心。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高的声望,德国教育部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归为一个等级。
  笔者有一个德国朋友,其上名牌大学的儿子交上一位普通理发师女朋友,大大方方向我们隆重介绍,一点没意识到有什么“般配”问题。蓝领的收入也不落下风。在欧洲,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可能比不上管道工,高级技工的待遇可能会超过大学教授。笔者一位朋友的德国女朋友在上完职业学校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被柏林一家大医院录用为医技人员,二是她还考上了一所著名高校(换了专业)。两个人一合计,最终选择直接上班,因为更“划算”。官方数据显示,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普通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约29%放弃上大学而选择上职业学校或职业高校。
  再看国内,这几年一些蓝领技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很多已超过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社会地位方面还是不高。什么时候国人认为上职业院校不再是“无奈选择”之时,就是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之日,亦是“中国制造”有望升华之日。文/田竹山(资深媒体人)
  而乔治小王子的保姆波拉洛在这所保姆学院,除了攻读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和教育等课程外,还学习了怎样把窗帘布改制成戏服、怎样给婴儿换尿布、怎样煮美味佳肴等家政技巧。这样的保姆学校以及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不是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呢。
  其实,在国外,类似的职业学院并不少,这些学院在介绍自己时,一点不输于综合性名校。比如已有近70年历史的美国烹饪学院,提供烹饪艺术、烘焙和糕饼艺术方面的学士学位和大专课程,培养了3.7万多名烹饪大师,使学院赢得了世界一流烹饪学院的名声。
  而观察我国的职业学院,有多少在我国社会有“一流”的名声?又有多少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进行职业教育?更可能的是,对“世界一流的保姆”这样的培养定位,很多人还会不屑一顾。要是在我国,诺兰学院现在肯定也已经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稍微办得有特色的职业学校,都纷纷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职业教育的色彩,想变身为综合性院校。
  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有意无意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教育,对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另眼相看。二是我国不少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很低,不花精力琢磨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而是在抱怨制度不公、环境不好中将就着办学。甚至还有的办学者没有办学理想,而是想着怎样挣钱,包括冒领国家对职教生的助学金,违规让刚进校的学生去顶岗实习。这种低水平甚至空心化办学,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没有随国家的重视而增加,反而令不少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警惕—担心职校的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职业学院也办出一流,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办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给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鉴于职业教育过去长期被歧视、投入不够,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而对于办学者来说,应该立足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狠下工夫,以一流职业技术培养人才,树立学校的品牌。在这方面,职业学院不必贪大求全,开设过多的专业,而应该努力做好某一个专业、行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为学校创造好的办学环境,但具体如何办学,则是办学者的事,如果能做到各司其职,我国的职业学院,也会出现类似诺兰学院这样的一流学校,办成百年老校,且一直在行业领域屹立不倒。 文/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欧洲职业教育
  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熟悉欧洲的人们都知道,欧洲是东穷西富、南贫北贵。不为人知的是,在决定经济水平的背后,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劣居然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欧洲,中北欧和西欧有着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上完初中上职业学校、上完高中上职业高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德语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大约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进入职业教育,荷兰和挪威约一半,瑞典和芬兰是超过一半。
  在这些国家中,“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是被公认最为成功的。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成为欧元区的“定海神针”,得亏其非凡的经济表现,而支撑德国“经济奇迹”的,是千千万万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因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出应对欧债危机的主要“药方”之一就是向南欧出口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轨制”(或称“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轨制”发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但真正定型是在二战之后。1969年,德国出台《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让如今享誉世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从此固定下来。所谓“双轨制”,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一半以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先与企业联系,申请某一岗位学徒,凭借企业介绍,学生再去职业学校(高校)学习,同时在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双轨制”学制一般为三年至三年半,学业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拿到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构成了超过2万种职业的技术门槛。所谓“一证在手,终身不愁”,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三人中就有两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2004年是另一个“分水岭”。当年6月,德国政府与各行业协会签订协议,提出除极个别特殊工厂外,所有企业必须提供各种实习工作岗位,确保有充分的实习岗位来支撑这一体制。“双轨制”的好处很多。学生所接受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一方面,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技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也能与市场对接,保障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学以致用,学前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有实习工资可拿。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来说,通过实习,可提前挑选到技术熟练的工人。
  “双轨制”培养出众多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支撑整个工业体系,支撑起“德国制造”。面积与云南省相当的德国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今也仅次于中国,奥秘就在于此。 “双轨制”并不复杂,但学起来未必能学到家。原因在于: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在欧洲,社会对个人发展“成功”的理解与我们不同。欧洲人并不认为年轻人只有考上普通高校或名牌大学才算“有出息”,更不像国内那样对职业分个三六九等。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深入人心。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高的声望,德国教育部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归为一个等级。
  笔者有一个德国朋友,其上名牌大学的儿子交上一位普通理发师女朋友,大大方方向我们隆重介绍,一点没意识到有什么“般配”问题。蓝领的收入也不落下风。在欧洲,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可能比不上管道工,高级技工的待遇可能会超过大学教授。笔者一位朋友的德国女朋友在上完职业学校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被柏林一家大医院录用为医技人员,二是她还考上了一所著名高校(换了专业)。两个人一合计,最终选择直接上班,因为更“划算”。官方数据显示,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普通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约29%放弃上大学而选择上职业学校或职业高校。
  再看国内,这几年一些蓝领技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很多已超过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社会地位方面还是不高。什么时候国人认为上职业院校不再是“无奈选择”之时,就是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之日,亦是“中国制造”有望升华之日。文/田竹山(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