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民办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西安外事学院积极总结过去办学成果,进一步深化认识,促进转型工作全面迈向新的台阶。
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是民办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西安外事学院积极总结过去办学成果,进一步深化认识,促进转型工作全面迈向新的台阶。
“十大办学成果”为转型工作奠定基础
一是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该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2010年12月制定了“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学院“立足陕西、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
二是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院根据《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特别建立专业结构调控机制,运用数学建模理论,从产业(行业)相关度、专业的历年招生数、计划完成率、就业率变化、教育市场重复度、办学条件及成本等维度设置多级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业质量效益分析评估,开展专业设置和对现有专业建设情况进行预警,使该院的专业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目前,学院围绕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建成了以商、文、医为主,工、艺、农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开设的31个本科专业与陕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产业领域相关度较高,很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该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并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建设及管理办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必由之路和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构建产平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与区域产业发展共赢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立足行业发展,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西安丝路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旅游管理专业与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会展旅游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会展经济效用研究等方面开展多项工作。
四是不断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该院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针对行业(企业)对岗位的不同需求,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加大实验实训课程学时比例的同时,不断整合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改建、新建各类实验室、实习场所199个,积极营造(模拟)职业环境和氛围,并将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课程、教师科研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实现学校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对接。该院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用房总面积5200平方米,共52个实验实训室。其中护理学实验室完全模拟医院场景,设有护士工作站、手术室、急救护理实训室、内外妇儿护理实训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等,医学实验仪器设备2400台件,设备金额1700余万元。
五是应用型科研成为联系教学和服务地方的纽带。该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确立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和开展应用型科研的方向,把科研工作作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了该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和专业建设,促使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的转变。2011年8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全院教师共承担校级以上各类研究项目近170项,发表论文2570余篇。其中,政府纵向立项数量和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数量居全省民办本科院校之首。在坚持科研与教学相配合的同时,该院还认真抓“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工作,积极探索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学校民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9月获得人事部、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年来,该院先后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项目82项,占该院立项总数的48%。
六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该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设立创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指导。先后承担了《中国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等创业教育研究课题20余项,组织编写《创业基础教程》《大学生创业素质论》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区分三个层次、注重三个结合、构建三个模块、形成创业孵化链”的鱼化龙创业教育模式。目前该院已经建成创业大楼,并建有总面积超过4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广场、110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街区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2010年3月发起成立的陕西鱼化龙创业基金已经从最初的200万元,增资至500余万元。在鱼化龙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该院累计对超过27500名学生开展了创业教育。在以“创业带就业”工作理念指导下,该院就业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2%以上,连续两次被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七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平台基本构建。按照“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办学思想,该院一直在组织实施职业大专、普通本科、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教学,除设有商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等开展本科教育的学院外,还专门设立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实施职业教育的教学单位,开设与市场紧密对接的热门专业29个,建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这为今后该院探索和开展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打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上升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是形成“鱼化龙”文化精神。该院创办人、董事长黄藤,将该院所在地“化鱼成龙”的传说和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融入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处鱼化龙之地,为鱼化龙之事,寄鱼化龙之望”的办学诉求,这是该院独特的大学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已经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愿望,并已取得广泛认同,并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和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九是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该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民办高校特色的管理体制。该院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确立了党组织作为学院各方利益协调者的角色:党委和工会主要领导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党委成员进入院务会,参与行政管理;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了党委和院务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参与学院重大工作的研究讨论;党委委员兼任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二级学院实行院长领导下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教育部思政司和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评比中,该院两次获得一等奖并被中组部指定为全国八所高校联系点之一。
十是“双师型”教师将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主力军。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该院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任有关课程,在招聘新教师时优先聘用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目前,专任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140余人。
多措并举深化转型发展思路
西安外事学院深化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认识
——深化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思想认识。2014年初,该院对转型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建设应用型高水平民办大学发展规划(2014—2020)》,及时开展转型布局。
同时,为做好转型工作,2014年上半年,该院先后安排5名中高层领导前往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型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并安排数名教师到国内相关大学、知名企业进修、培训、挂职锻炼和经验交流。本学期,该院组织全院教职员对转型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化认识,促进转型工作全面发展。
——以强化特色创造转型发展优势。强化特色是该院转型发展的关键。该院着力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行业企业特色转化为该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二是把优势专业转化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势、科技优势和社会服务优势;三是把鱼化龙文化转化为该院独特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和大学氛围;四是大力发展和加强该院的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特色项目。
——以改革创新提升转型发展内涵。改革创新是该院转型发展的核心。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改革与创新工作:一是要突出三大改革,即现代大学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教育教学与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二是大力推进三大创新,即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和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的创新;学院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创新。
——以人才强校带动转型发展全局。人才强校是该院转型发展的根本。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三方面的人才强校工作:一是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着力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企业家)、双师型人才建设;二是拓展中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视野,提升其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交流能力;三是建设校企合作的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团队。
——以合作共建拓展转型发展资源。以合作共建拓展资源是该院转型发展的基础。新的发展时期,该院着力推进三方面的合作共建工作:一是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与行业企业的互利共赢;二是与相关高校合作共建,深化和拓展与国内外名校的全方位合作,借力发展,提升学院的办学能力;三是国际合作共建,以该院优势专业和特色项目为依托,开展与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多方位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促进转型发展。
——成为本科转型示范高校。该院各专业群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推动产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区域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成为我省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
——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该院各专业群服务面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能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建成10-15个高质量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5-8个校企联动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各专业群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