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地方声音 >

四川传媒学院实施“职业教育”战略 保持高就业率成果

2015-05-24 19:41:07 新浪四川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年4月17)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期间,四川传媒学院院长马洪奎有一句清晰响亮的表述“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此话引起来自全国高校与会同仁的共鸣。四川传媒学院的”职业教育”战略是通过”应用性”教学模式实现的。然而,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之于这所学院究竟是“回归”还是创举?

  着眼“应用性”成就“复合型”
  ——四川传媒学院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保持高就业率成果探源

  在前不久结束的(2015年4月17)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期间,四川传媒学院院长马洪奎有一句清晰响亮的表述“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此话引起来自全国高校与会同仁的共鸣。四川传媒学院的”职业教育”战略是通过”应用性”教学模式实现的。然而,实施“职业教育”战略,之于这所学院究竟是“回归”还是创举?
  四川传媒学院前身,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四年本科传媒艺术学院,建校近十年来,走出短暂徘徊阶段,形成了“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在校大学生”这样一种教学文化的自觉,他们立足通过四年本科及三年专科教育,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传媒载体所需本领“零距离”接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他们把“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着眼点,坚持“以职教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以成才为目的”紧盯传媒产业发展前沿,“宽口径,厚基础,着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掌握多项高端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并由此派生出“三室一体” 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在高平台、新媒体就业的高达数万,四川传媒学院嫣然成为多媒体融合背景下现代传媒专业的人才蓄水池,并且赢得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三满意”。
  上篇: 明确社会责任,定位职业教育,立足“应用性”人才培养;从实战着眼,向需求发力,通过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创新发展原动力,培养层出不穷的现代化传媒产业所需人才,推动学校超常发展;寓理论表述于实践教学,把学术理论贯通于实际操练,实现了课堂教学与传媒平台“无缝对接”的教育模式。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全国各地各类院校兴办传媒类院校和院系、专业风生水起,仿佛一夜之间一个教育产业格局大重组骤然形成、传媒院校如雨后春随处可见。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去?教学如何定位?系科专业怎么设置?这些热点问题被办学热淹没了。当初还附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旗下的广播影视学院同样在徘徊,一没经验,二没师资;几易其址,几易校长,然而,生源依然如干旱的禾苗廖廖无几,曾经的先行者因举步维艰揠旗息鼓。
  “天降大任于斯人”——四川广播电视系统的出色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时代的召唤中挺身而出,她像一位传说中拨云见日的“天使”,带着雄厚的资金和战略构想,选址置地数次搬迁,重金投入扩大校区,直到在大学校园集群部落——郫县团结镇创建起庞大校园而立足。同时,他们在广播电视业内和教育战线招“贤”纳“士”,创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成立董事会;请来了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院院长、著名教育管理专家、留日学者马洪奎担任院长、党委书记,形成了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民办院校;合理布局系和专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分配向高级专业人才倾斜,一时间社会凝聚力和关注度与日俱增,学校美誉不胫而走。2013年,实力逐年壮大进而异军突起的成都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学院经教育部考察审批,在全省13所独立学院中脱颖而出,由独立学院转置设立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院校——四川传媒学院应运而生。
  优秀高等院校标志性特色是卓越的教师队伍(大师群)和高就业率的学生,而传媒职业院校师资一定是重“应用性”教育的“双师型”专家。马洪奎这一见地形成了导向和凝聚力,一时间,省内外广播影视、演艺、音乐美术、艺术设计与动画等各界著名专家学者千余人涌向这里,成为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同时,引领着学院年轻老师茁壮成长。这些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业界专家寓专业理论教学于实践指导,给学生以最直接最实用最前沿的传媒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了广播电视主持的完整流程,掌握传媒工作经验。
  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王雷,曾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主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播音员,由他组建的优秀教师团队实力日渐壮大,一批来自四川、成才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前来任教,其后,高级编辑郭宏、傅承德加盟,建立了播音员主持人新闻基本思维模式,掌握了录音、配音、编辑、制作等技能。
  电影电视系主任陈祖继为中国作家协会、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曾获得电视“金鹰奖”、电影飞天奖”等奖项,他创作的60集电视连续剧《路魂》以及参与创作的多部影视作品,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高度重视并投资拍摄,他和系副主任张乐平参与创作的《巴山女红军》已在四川电视台等电视台和频道播出。
  摄影系主任康大荃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曾荣获中国摄影作品最高奖“金像奖”及特殊贡献奖“红烛奖”。
  有这类专业技能卓越的业界优秀人才担任教师,为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及人才备出的发展后势提供了保障。精英师资的聚集形成了独家优势;他们根据现代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了12个系、73个本科专科专业:涵盖了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随着历史进程,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传媒人孵化基地,与此同时,创立了新媒体研究院,密切关注传媒教育产业发展前沿,调整、增添相关学科,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董事长、副院长张书玉建校以来就主张:培养传媒业界优秀人才不能纸上谈兵,他曾用孔子教育学生子贡的话说,“工欲望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强调:完善体制,理顺机制,稳定规模,提高层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保证质量,办出特色。为此,没有分文财政拨款,董事会大手笔投资教学所需设备:购置高清摄像机500多台,数码相机 500多部;国际先进高端索尼、佳能等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10多套;非线性编辑系统3500多套;影视后期制作图形工作站1500多套;演播厅、演播室200多间;录音、配音棚150多间;更令传媒业界人士称奇的是,西部首台3D高清转播车竟然也出现在四川传媒学院,比创建多年的省级广播电视台设备还前沿高端齐全,西部媒体和院校中最大最高端的录音棚,最套规模的多功能艺术体育中心,最早(至今唯一)创建的高校中影数字电影院:有5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标准的全景式电视、广播直播间……
  在校学生“拳”不离手司空见惯,从大一进校便端着照相机、扛着摄像机、在模拟电台电视台上课;舞台上,编辑机前,采访现场处处有成群结队的学生找角度,找(采访)对象,找话题;老师带领学生剪辑制作屡见不鲜;各类实践煅造了成熟的传媒学子;手持精良“兵器”随时操练,使职业传媒人的意识、能力及创新思维都由弱到强,由潜在到显像,为走出校门敲开就业单位大门实现人生理想提供了保障性基础。2012年第十一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高峰论坛期间,与会的业界大师们看着校园各个角落活跃的“采访记者”都带着惊异的目光。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庚院长不禁问我:这些都是媒体记者吗?我回答:这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这次所拍的作品除了在学校新闻中心和星光电台播出,还要提供给省、市新闻媒体。“准记者”的气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设备,采访与会精英学者时娴熟淡定的状态,让各位学者专家耳目一新,与会同仁在新世纪会展中心主会场,对我校教学成果、学生成熟的传媒职业技能异口同声地给予高度评价。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中播音系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先后三批十几名新闻系和播音与主持系学生奔赴地震灾区,协助中央广播电视台和芦山县城广播电视台,圆满完成了“国家应急广播”任务,受到中央广播电视台赴芦山国家应急广播工作组领导的高度评价。
  戏剧美术系在校学生王钰涵在著名导演陈凯歌作品《道士下山》中担任美术工作。李文燕创作的纪录片电影作品《乡亲们》入选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展映单元,并被栗宪庭电影资料馆收藏。
  在校的多系学生先后参加了由副院长陈祖继为主创的电影《巴山女红军》、《出夔门》、《青山白雪》等影片的角色塑造、拍摄和制作,还有的参与拍摄出演《王家大院》、《夜半磨刀声》等多部3D影片的演出、拍摄及后期制作,其中有的作品已经和即将在四川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数字媒体技术系学生同国内多家知名动画机构竞争有关重大项目的拍摄与制作;他们承接并且成功完成了中国首部百脑汇音乐剧《金沙》的3D动画与高清视频制作项目。至今为止,这部剧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演,受到国内外观众赞誉。
  2014年,在校学生参加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所创作、演出、摄制的作品有37件获奖,其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14件;还有1件实组委会推荐到全国相关赛事。
  行将走出校门的韩庆策克服一重重困难,筹资2012成立了红叶影视工作室。而今,他旗下已有两个传媒公司:河北力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名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分别为300万、100万,另外还保留着成都工作室和多个影楼、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企业。
  行将走出校门、品学兼优的学生杨梅,自荐到中央电视台《品牌故事》栏目组,目前已承担撰稿和独立性编导工作。
  中篇 : 战略前瞻,硕果累累,不断取得“五自”、“三出”成果。三年前的毕业季,省内一家市级广播电视台相关领导找到院长急用编导专业学生,可学校竟然无人可给,炙手可热的应届毕业生早已名花有主,拿到学位证飞鸟般奔赴各自岗位。学院的教学文化“化”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文人气息、创新思维、就业保障;创业成功的捷报如雪片频频飞向母校,学校进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着眼校园,四川传媒学院的教学文化就是整个学院教学活动的共性指导思想和价值的认同,即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简言之,就是明确树立现代传媒人才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现代传媒人才。再进一步说,院长马洪奎提炼的学院教育方针就是这所学院的教学文化之魂——“要创作最好条件让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确保在校学生成为有工作经验的传媒人”。这一方针早已溶化在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学校所有设备在校园学子手中都能够运用自如,使他们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掌握就业、创业本领。独到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育谋略和先进设备,为学院教学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培养优秀传媒职业人才,既是教育管理者的诚信所在,更是全校教师的价值共识。教育管理专家马洪奎自提出四川传媒学院教育方针之初,所有立场培养优秀传媒人才的教师首先完成自身转型——把专业知识分解到教学环节,同心同德开拓创新:董事会、党政领导班子坚定地身体力行学校教育宗旨,每年毕业季过后,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在工作岗位大显身手成绩可喜的信息,他们在就业舞台与在校学子媲美竞秀;“五自”于一身(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后期自己剪辑、独立合成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的职业技能型大学生显现“三出”(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可喜成果。
  四川广播电视台李丹、福建广播电视台贺娅莉、青海广播电视台沈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雷鹏、四川传媒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全国各地提纲的播音与主持人成绩可喜。
  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高端网络媒体等等都有四川传媒学生的身影和声音。新闻系毕业生朱健,在校期间就专心学习摄像非编辑机操作能力很强,毕业后被中央广播电视台聘用,现已成为少儿栏目制片人。毕业生邹立,参与2008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竞聘,竞争激烈,强手如林,初试,复试,几番严格考核在几千人中浮出水面圆满胜出,成为体育频道记者,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现场报道。毕业生冯瑞高,身为《风尚志》杂志编辑部总监,并荣登北京大学“大讲堂”,讲授《时尚美学》。
  毕业生袁堂宏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竟然研制出科技含量极高航拍设备,先后获得石家庄市、河北省青年创业大赛冠军,获奖金20万元,为他创业打下物质基础。更令人惊诧的是,获奖后,他竟然和本系同学杨光创立了“天视”航空公司,眼下的订单如影相随,并先后为唐山电台视航拍、与石家庄电视台合作;为省委宣传部拍摄专题宣传片。
  毕业生张涛,现已应邀入驻学院所在区域郫县的大学生创业园,并成功创办了成都腾亿广告公司,很多同学在他旗下收获着青春的金钱和梦想,他不但为国家上缴大量税金,同时,他还担任成都天仁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业生——《火烈鸟》摄制组导演兼制片人于寒,2014年带着他所在的团队来到战火纷飞的中东国家阿富汗,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环境的挑战拍摄的艰辛,走出生死边缘,成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火烈鸟》。
  毕业生谢轩毕业半年后,于2012年3月已家乡兰州创立了甘肃轩和文化民展有限公司。走出原始积累阶段的重重困难后,公司发展很快;目前主要和国家电网、中国石化、招商银行等大型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参与当地广播电视台的栏目运营和节目制作;承担省、市宣传片、大型纪录片拍摄制作工作。传播施与经贸系毕业生张伟虽说是专科毕业生,但就业取得的经济交易绝不逊色:他创建的公司年收入已高达百万元,明年他将再投资创建空调生产企业。
  副院长、教授、艺术设计与动画系著名美术设计师、系主任黄梅子、郑小东等教师手把手指导学生的成果比比皆是:毕业生曹熙浚在校读二年级时就因一部作品引起一家公司关注,不久便通过公司考核应聘,并设计出6款马术运动员用品,这些用品全部获得国家专利。更值得骄傲的是,伦敦奥运会马术比赛竟然见到他开发的产品。毕业生李杨何冰歌的作品《青年充满渴望》,荣获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单项金奖,同时获得10000美金;周婷婷等同学的作品以5妙时长呈现的《LG剪纸篇章》,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业生“广告艺术特别奖”,同时获得资金50000元。
  新闻与传播系在高级编辑冉光泽率领下实践教学成果卓而不群,行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王茹霞,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约》栏目实习之后,通过了严格考察筛选,在11位竞争者中被留下从业。
  毕业生田桐,2008年通过了奥运会入场引导员的选拔,在开幕式上为西班牙参加奥运会和残疾奥运会代表团的引导员;2009年参加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一举夺得总冠军。随后,被香港凤凰卫视留用至今。眼下,她已在《大地寻梦》等三个栏目担任主播。2014年又一举考取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她快乐奔忙于凤凰卫视香港总部和北京区域的不同节目主持工作。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那位唯一的年轻男编导,就是这个系的毕业生祝一帆。
  数字媒系毕业生成果更是一鸣惊人:他们在系主任王家福带领下,同中影公司联合出品3D动画电影《喵星少年漂流记》并担任设计制作及后期编辑工作,经精益求精反复修改,作品完成后,一举成为全球首部3D水彩画电影、四川及至西部地区首部3D动画电影。在深圳广博会展映期间,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厅葆、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等中央领导赞赏。年底之前,这部影片将在全国公演。
  表演系在系主任徐晴等教师指导下,仅2014年年度就参与数十个展演并有数百位学生获奖:四川省第十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同时获得“优秀剧目 ”、 “优秀编剧”、 “优秀导演”、“优秀优秀组织奖”等;获得成都市第五届艺术团体青年演员表演大赛(小品类)金奖、“优秀组织奖”。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创建的网络电台MR实验室,获得“FM新媒体实践基地”称号及“优秀校园电台”奖。青年鼓干老师王家元、李林忆分别担任一台实验剧的监制和导演,老师和学生表演的剧目《来自星星的我》获得成都市高校展演多项大奖。
  近年来,多项国际规模的职业竞赛同样不乏四川传媒学院毕业生的身影:2012年第十二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大淡定生影视作品奖评比,获奖作品高达93部,其中有两部获得“最佳社会纪录片提名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奖”获奖数量位居省内高校首位。
  当时有位还没毕业的学生曾担任导演和摄制的《乡村里的中国》,荣获第15届优秀纪录片中国广播影视最市奖——华表奖。
  优秀教师的成果与优秀毕业生创业成果媲美:电影电视系教师向东创编的教材《影视合成与特效》,荣获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影视研究教材类一等奖励、陈祖继、刘彤、于宁共同创编的《“微时代漫步”系列专著》获得同一评奖二等奖;黄晓峰、赵云曼、韩治学等多位教师获得教育部等各类评奖前茅。
  由四川传媒学院教师、国家一级导演李佳木编剧的话剧《一代斯文》,由多个系合作,分别在成都和北京展演,大获好评。
  下篇: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决定发展。四川传媒学院决策者科学的决策能力,宽广的教育胸襟,卓越的教学文化,为社会放射着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光芒;学校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机构,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强大立体的教育集团: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拥抱着这所充满希望的学子福地。居高不下的生源是人民投出的“选票”。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至今为止,同四川传媒学院开展合作、身居“世界500强” 行列的企业就有联想集团、索尼公司、惠普公司等,还共同创建了教育中心。目前在学院挂牌的有“索尼高清影视技术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实验基地”、有苹果公司、大洋中科公司等“培训认证中心”;此外,同位居全球软件排名第一的企业——微软公司建有系统联合实验室;同成都巅峰软件集团、康特集团、“川大自胜”28家大型IT企业、10多家娱乐企业签订了长期为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用人协议。
  2013年学院成为独立民办院校之后决策层管理者视野更宽,目标更远,气魄更大,正着手创建硕士站。至今”三室一体”(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实践平台比皆是:200多个多功能一体的模拟仿真教室、实验室、工作室;160多个达到或超过省级广播电视台标准录音棚;20多个达到或超过省级广播电视台标准、带提字器的口播教室;10多个多功能广播电视编导现场“一体化”制作演播室;多间电视节目制作室;10多间带舞台的表演教学、排练厅,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型演播厅……四川省广播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台前来参观考察的业界人士都认为,四川传媒学院设备的整体实力非常强大,很多设备和同他们的设备在一个层面。
  四川传媒学院的办学方针,教学理念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科学而有创意的。他们获得的殊荣不胜枚举:“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中国产学古代合作促进奖”等10几个荣誉称号及奖项;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艺术院校人才考察组专家、全国民办教育学会会长王佐书前来考察,都给予很高评价;教育部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堂指导专家视察后给出的评价是:一流的理念,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学生,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学校。
  学生们自己知道,他们走进这所学校的前一天曾经是专业成绩、文化成绩“双低生”,原打算来混个文凭,没敢指望如愿就业,更没想过一鸣惊人。而院长马洪奎在大会小会上都强调:我们就是要通过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把昨天的“三流”高中学生培养成一流本科生,让学生、家长、学校共同收获“低分高能”、“低进高出”的职业教育成果。
  四川传媒学院按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允许学生在完成一个专业学习的同时,自主选择一二个专业或同一专业的一二个方向,只要成绩合格,便可以同时获取文凭,这些举措帮助学生就业择业创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一切为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一切为了学生成功成才就业”,实践教学,合理分段。这些理念和成果彰显着四川传媒学院教学文化的创新、先进及卓越所在;这里早已摒了传统的“三段式”——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模式,而是独辟蹊径,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始终把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融会贯通,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的教学任务;前一年半完成包括公共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在内的基础课学习,后一年半以包括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在内的专业课学习;把第四年的时间留给选修课、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证明,这种设置科学合理效果明显,不但保证了学习真正学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实践,而且有充分时间置身传媒机构顶岗实习以至留下就业。
  “三室一体”的教学格局让在校学生因掌握了专业技能而自信;
  近年来,教学文化全面升华:“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全面开花,进入空前收获时期,每年学院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金芙蓉” DY大赛、“枫叶杯”微电影大赛等各种练兵活动;策划、导演、主持、现场调度、灯光音响调试、化妆师、摄影、摄像与制作者都由各系抽调的学生担任;这些活动自举办以来有数万人次参与;在校学生交出的作品画面清晰,镜头转换得当,用光讲究,剪辑细腻,体现了名师指导、高端设备保障、后期制作严谨的可喜共性。
  走出校门投身社会的毕业生如下海蛟龙生机勃勃,能力超常。四川传媒学院独特的教学文化,“化”出了中国传媒产业源源不断的人才后备军,“化”出了优秀教育工作美好的理想和崇高境界,“化”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建校以来已为传媒及相关产业输送3万名高素质人才。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多年来,全国各地报考我校的学生趋之若鹜;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生源大省每年报考四川传媒学院的学生上万名,居全国数百家艺术院校艺考学生数量之首。今天,在2200多亩的宏伟校园中,在校学生2.1万,这是社会投给四川传媒学院的特殊“选票”。
  纵观国内各层广播电视台,四川传媒学院的学生从央视到省级,从汉语到双语,从采编播一体,到创立自已的传媒公司;从艺考培训学校的管理者、专业课老师,到频道主播、专题节目制片人,各个岗位都在彰显四川传媒学院卓越的成果,他们创建的传媒职业院校教学文化值得书写;为中国改革和中国教育史留下浓墨重彩。
  2013、2014两年,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年份,四川传媒学院应届毕业生依然炙手可热,就业率都达96%;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观和实际行动时,每年以2万多学生循环进出的四川传媒学院学生,无疑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带领社区民众走向富裕:影视编导系毕业生朱琦,毕业后在学院所在地郫县团结镇开办了一家花卉公司,年创利润超百万元,致使当地千家万户的农民兄弟跟着他致富。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背景链接
  之一:在2014年5月APEC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明确指出了增速换档,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等三大特点……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加快职业教育体现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之二: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5月1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活动周”的设立,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注重改革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培养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和服务的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和民生不断改善。
  之三: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理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部分内容):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重要职责。”落实总书记嘱托,承担历史使命,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呈现新常态。
  增速换档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民生普惠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创新驱动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依法治国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开放合作要求职业教育新常态。
  ……
  从“民生普惠”要求出发,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必须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市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重点提升青年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从“创新驱动”要求出发,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更加重视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融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