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禄,原广西桂林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厂工人。1956、1959、1977、1978、1979年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获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王全禄,原广西桂林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木材加工厂工人。1956、1959、1977、1978、1979年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获评“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王全禄是湖南祁东人。旧社会他是个苦孩子,四岁跟随母亲要饭,八岁时父亲为逃债冻死在破庙里。他14岁学徒,为了躲避抓壮丁逃到桂林,沦为住山洞、盖稻草的乞丐……新中国使他获得新生,他硬是将一个手工作坊式的木材加工厂改造成了机械化半自动化的工厂。他成为劳模后,曾经六次上北京参加群英会或观礼,五次见到毛主席。
1954年,在全厂学习外地先进企业的新经验活动中,厂领导号召全厂职工在一个月内突破新定额。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突破这个定额“除非鲁班转世”。可是王全禄却带领一班人干了起来。两个星期过去了,尽管大家使尽浑身解数工作效率仍提不上去。“一人不赛二人计,三人出个好主意”。王全禄集思广益,把全组人的建议集中起来,制造了一个刨料盒,工效一下提高了两倍。
从此,王全禄成了“革新迷”。1956年5月,他到北京光华木器厂参观。当看到一台自动刨板机时,他想:“要是我们厂也有这么一台该多好!”于是,他决心自己做一台。参观期间他放弃休息,把100多个零件一一记下来,回厂后,和几个工人用木料造出自动刨板机的部件模型,并将其铸为铁件。可当他把这些零件运到机床厂要求加工时,才知道没有图纸不行。怎么办?自己动手画!于是,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把模型一件件拆开,比量着开始画图。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完成了绘图工作,又经过无数次修改,刨板机终于造出来了。由此工效大幅度提高。
王全禄总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他见到本厂木材利用率只有60%左右,就建议造一套生产人造纤维板的机器,把边角废料利用起来。机器造好了,但组装时发现千吨油压机上有两个铜套的内径大七丝米。有人主张另做两个,王全禄不同意,他认为另做不仅浪费资金,还要耽误组装。于是决定自己用手工刮去七丝米。铜套长1.8米,内孔只有45厘米,年近六旬的他,钻进去一点点地刮去了多余的部分,完成了组装任务。
有人纳闷,一个解放初才扫盲的大老粗,他是怎么搞技术革新的?原来,他从最一般的做起,比如,过去木工划墨线是一根枋子一根枋子地划。他将这些枋子整齐地放到一个架子上,一次就能划它个十根二十根,提高了不少工效。要造简单的机器也难不倒他,他就曾经用木头做过一辆自行车,也能骑上街。要是复杂的机器,麻烦就来了。他先做出模型,不懂比例尺,就用灯光照射模型的投影在墙上勾出图来,自然都是1:1的比例。一次他要造刨板机,拉了一板车模型去翻砂,人家一看就乐了。翻砂的模型要阴型的,他做的全是凸型的,如何要得?他二话不说,就在翻砂厂干了一个星期,做出了符合要求的模型。就是这样,王全禄带领本厂的职工坚持革新,用土办法设计制造和仿造出150多台木材加工机械,完成250多项技术革新,使所在厂木材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他又努力向木材加工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进军,大搞木材综合利用,并取得优异成绩。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