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杨建华

2015-06-28 20:32:18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杨建华,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高级工人技师。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在中国率先提出“1 4拼装法”的焊接方法,解决了拼装焊接中的一大难题,被誉为中国焊壳拼装“第一人”。

  杨建华,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高级工人技师。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在中国率先提出“1.4拼装法”的焊接方法,解决了拼装焊接中的一大难题,被誉为中国焊壳拼装“第一人”。

  主要事迹:
  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优秀专家当这些称号集于一人时,谁也想不到会是一位曾抡大锤的工人;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当这些荣誉再次集于一人时,谁仍然也想不到会是一位曾抡大锤的工人。
  杨建华,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结构车间高级工人技师,竟然集上述两类称号于一身,成为“奇迹”的创造者,被沈阳的国企职工称为“工人博士后”。
  杨建华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父母是铁路工人,兄弟姐妹三人他是老大。受到“文革”时期特殊政策影响,从小品学兼优的他中学时被直接招录到“沈鼓”。进厂后,他被分配到结构车间当一名铆工,一干就是43年。
  杨建华正式钻研技术,攻克企业技术难题,还得从1992年说起。离心压缩机是“沈鼓”的拳头产品,结构车间做离心压缩机的机壳。“但是到了1992年,铸造机壳显现出明显的弊端,主要是生产的工期长,几个月才生产一台,而且缺乏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杨建华说,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用型材焊接代替铸造焊接机壳。于是,他主动请战,把精力投入攻关,经过反复测试,终于在当年把新型离心压缩机机壳生产出来。
  5年后的1997年,这项技术彻底成型,该年共生产了40台新型离心压缩机机壳。到了2011年,杨建华等人共生产出240台新款的压缩机壳,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有一件事令杨建华至今难忘。企业与日本外商合作生产一种风机。图纸是日本的,日本厂家派来了人员监制、检查。合作的这台风机近似于通风机和鼓风机之间的,进气室、进风口与机壳连成一体,工艺难度很大。杨建华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把这个活干得让日本专家很满意。尽管如此,日本专家不时流露出的傲慢神态,还是深深刺激了他。
  于是,杨建华选择了“回炉”,补习文化课,一头扎进培训班。几年里他制作学习卡片数百张,笔记本写满了30大本。从看“天书”到入迷,他不知不觉读完了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机械制图、结构与零件等铆焊技术书籍。尤其是吃透了当代铆工工艺学的全部理论知识。用他的话说,早已烂熟于心,在生产实践中遇到技术难题时心里有“底儿”了。
  通过长期的钻研和努力,杨建华在全国率先提出“1.4拼装法”的焊接方法,解决了拼装焊接中的一大难题,被誉为中国焊壳拼装第一人。近10年来,他解决了企业制造难点114项,进行技术创新30余项,很多项目达到国家级水平,结束了中国鼓风机、压缩机机壳必须铸造的历史,工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杨建华以“离心压缩机、鼓风机机壳拼装制造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科学家们站在同一领奖台上。他也是获此奖项的第一名东北工人。2009年4月,杨建华成为沈阳首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工人。
  出名后,一些相关企业打起“高薪聘请”的主意,价码看涨。面对诱惑,杨建华的回绝非常干脆:我哪都不去,给多少钱也不去!面临退休,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传帮带上,现在,他的徒弟们都已成为企业生产的核心骨干,有的还荣获“技术能手”也当上了师傅。在这支队伍中有望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杨建华,企业振兴、老工业基地振兴有了丰厚的人才储备。
  “舞台可以简陋,演出应当精彩;岗位可以平凡,追求应当崇高。”这是杨建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位抡大锤抡成的“工人博士后”,让人看到了老工业基地重塑辉煌的希望。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