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育鹏,1934年5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北京市机械配件公司副经理,北京市工具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技术交流中心总工程师。曾五次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桂育鹏,1934年5月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北京市机械配件公司副经理,北京市工具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技术交流中心总工程师。曾五次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1959年“全国先进生产者”。1952年起,先后实现技术革新300多项,改进刀具150多项。在科研单位协助下,设计研制出80多种新型刀具,其中定位环式可转位面铣刀和水雾化粉末高速钢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
主要事迹:
1934年,桂育鹏出生在北京京郊顺义一户贫农家,15岁小学没毕业就进门头沟煤矿当了童工。解放后,桂育鹏到人民机器厂学徒。刚进厂时,他只知道拼命干,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尽,工效还不高。后来他意识到只有巧干,才能当时间的主人。从此,他对搞革新入了迷。
50年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苏联高速切削的经验在我国推广。“科列索夫刀具”风行一时,桂育鹏也试着磨了一把,可是一切削,机床就“嘟嘟”地振动起来。他从这次失败中悟出一个道理:学习先进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必须适合实际条件。他研制出适合国产设备条件的“75°综合强力车刀”,用这种刀一天能干三天的活儿。
1979年,桂育鹏赴日进行技术交流。回国后,他设计出12种新型刀具,性能超过日本同类铣刀水平。
进入80年代,桂育鹏仍宝刀不老。1986年,为北京市青锋机床刀具厂设计了“80-500轴向微调式可转位面铣刀”,同时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扩充设计,可使产值由原来的300万元提高到700万元——1000万元,使该厂由一个生产普通焊接刀具厂变为新型刀具专业厂。
从事机械制造专业50多年,桂育鹏专长于金属切削刀具和工具的研究和应用,先后提出2300多项合理化建议,完成和实施500项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针对市场需求进行30多项新产品开发,有2项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全国优秀产品金龙奖,有8项获省市级优质产品奖。10项刀具技术获国家专利权。
1998年离休后,他继续致力于机械加工刀具的技术创新和交流活动,深入企业讲课、培训技术骨干,为生产企业攻克生产技术难关,创新开发100多种刀具和工具新产品。他所开发的阶梯小孔精度加工工艺,高速可调式三面刃铣刀及装置,大进给特密陶瓷面铣刀,汽车刹车片加工工艺,成套陶瓷车刀加工工艺等,都促进了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
他潜心研究国内机械加工的刀具刃口钝化技术,并研制成功“小型可转位刀片刃口钝化机”和“整体刀具刃口钝化工艺试验”,普遍提高现有刀具寿命0.2—1倍。此外,他与于启勋教授合作撰写“刀具刃口钝化技术的探讨”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全国同行的反响,这篇论文已正式入选《中国科技发展论坛·产业科技卷》。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