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程军荣

2015-07-07 21:07:30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程军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一一工厂机械光学加工车间车工班长,高级技师。200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程军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一一工厂机械光学加工车间车工班长,高级技师。2007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1978年,程军荣出生于江宁横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4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三一一工厂招工,程军荣报名进了这家军工厂。因为没多少文化,也没有技术,进厂后,程军荣被分配到民品车间当了一名装配工。“装配工其实就是搬运工,干的是体力活。”程军荣告诉记者,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埋头苦干。有一次,他到机械加工车间转运零件,看到车工师傅们在车床上熟练地将“铁棒”加工成一件件“艺术品”时,心里非常羡慕,渐渐产生了多学一门技术的想法。不久,程军荣申请到机械加工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车工的技术要求很高,程军荣开始“恶补”文化和技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用6年时间“啃下”计算机专业大专文凭,随后又自学本科。在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时候,他借钱买了价值9000元的电脑,为的是掌握电子数字应用技术。刚开始学技术,他总感到8小时工作时间过得太快,凭借这种钻劲,他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别人1年的学徒任务,逐渐掌握了普通车床技术,还很快掌握了数控车床的操作和编程技术,并承担起大量数控车床的加工任务。
  2005年,车间承接了一批新型战机的某配件加工任务。该零件需要专业厂家用专业设备和特殊模具加工,但要支付高昂的加工费,时间进度只能自己干。任务就是命令。他在7天之内查阅了40多本书上的相关资料,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反复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温控冷滚压加工方法”,如期交付部队使用。这种方法不但节省了高昂的模具费用,后来还被工厂推广使用。
  同年,工厂相机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多年苦心钻研,攻破航空相机技术难关,但是,如何实现成果转换对于车间生产工人是个考验。项目试制中,多项重要的零件落到了他的手中,特别是特殊难加工材料、长孔径和锥度螺纹类零件增加了加工难度,他不断挑战,自制专用刀杆及各类夹具,多次处理了加工难题,为相机的成批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1年,车间承接了一批某机载设备关键部件的整流器外罩加工任务。该部件直径有300毫米,呈半球形,薄型铝质材料,现有设备加工十分困难,而且这种部件的加工在工厂还是空白。程军荣和同事一起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终于摸索出一套独创的加工方法:将铝板加热至280摄氏度,再在改制的车床上通过滚压变形加工,成功制作了该部件。
  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数控车床相继落户班组。他用自学的数控加工技术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任务,成为工厂第一个掌握数控车床技术的一线工人。
  多年来,程军荣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加工技术难题,还多次代表工厂参加省、市总工会组织的技能比赛,获得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一名,被评为高级技师,为工厂争得了荣誉。28岁的他,成为工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想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开发创新。”这是程军荣朴实的想法。2008年10月,在市总工会和工厂的支持下,“程军荣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是当时全国首个以农民工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员多数是程军荣所在班组的同事。工作室成立以来,他带领成员解决生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探索新加工技术……依托工厂工作室协调指导小组,他们坚持制度化推进,坚持台帐管理,编制立项计划,实行看板跟踪,发挥议事会作用,开展QC质量活动、与技术人员形成“无障碍沟通”机制等。实现了小改小革120多项,创下了“旋压成形加工法”、“挤孔加工法”、“风动加工技术”,荣获两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9年3月,厂里把一项改造国产设备的任务交给了程军荣的工作室,任务的难点在于设备弯管的改造。因为材料只有薄薄的1毫米,按照传统的“拉伸弯”思路,一折就断,短短一个月内,他们前后失败了15次。大伙有些灰心了,这时,程军荣突发奇想:“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来个‘挤压弯’?”程军荣和大家一起设计制作挤压模具,画图、焊接、车工……在失败了3次后,挤压模具终于成功制成,弯管改造难题随即迎刃而解。
  程军荣在带领工作室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注重整理、总结平时的理论成果,形成了17篇技术论文,其中有7篇在全国“金属加工”半月刊杂志发表。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