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孟维

2015-09-08 21:01:31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孟维,生长在徐州市铜山区,2001年进入徐工集团,成为了一名数控车床操作工。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2012江苏好青年百人榜”。2015年,孟维当选共青团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孟维,生长在徐州市铜山区,2001年进入徐工集团,成为了一名数控车床操作工。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2012江苏好青年百人榜”。2015年,孟维当选共青团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主要事迹:
  孟维生长在徐州市铜山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1998年中考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徐工高级技校,3年后进入徐工集团,成为了一名数控车床操作工。通过几年的不懈奋斗,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入选“2012江苏好青年百人榜”。
  孟维刚参加工作时,原本在技校学习的基础知识用到生产一线就显得非常小儿科,甚至是无从下手,他暗下决心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人家干8小时,他干12小时,每天都要花费比别人较多的时间在车间度过。但是,师傅却不赞同他的做法,师傅认为真正好的技术工人应该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用“动脑筋”来代替“耗时间”。此后他始终坚持手脑并用,把“死”知识变成真本事,一有空闲就查阅资料,一有专家来就打破砂锅求教,一有问题就钻研到底。从没有接触过数控知识的他,努力把握每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目标锁定企业技能工艺师,立志成为公司骨干中的骨干,几年下来竟成了数控车床维修的“土专家”。他说: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情,没什么技术含量,虽然工作每天都在重复再重复,但是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
  传统方法加工锻件滑轮靠人工车削,生产效率低且劳动强度高,卷削危险因素大,同时表面光洁度很难保证。孟维不惧困难,带领团队进行攻关,研究在数控机床上的加工方法,逐一解决了计算机编程中的三大难点,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加工滑轮的各种弊端,其质量和效率与普通机床相比提高3倍。该工艺的成功应用突破了在数控车床不能加工滑轮的禁区,已被命名为“孟维滑轮操作法”。
  在承担非标数控刀具的设计制作方面,孟维克服生产任务紧张的难题,艰苦奋战,大量研究刀具样本、刀具方案,结合现场设备、工件,自行设计制造出非标刀具。解决了刀具厂家对公司特制刀具供货周期长、价格高等问题,仅12把起重机平衡梁加工刀具就节约费用12万元以上,这也攻克了国外非标刀具技术壁垒,掌握了非标刀具制作的核心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套筒是中心回转体的重要部件,传统焊接工件尺寸一致性较差,给后续数控加工带来很大困难。孟维大胆尝试引进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深入学习机器人应用知识和德国KUKA机器人编程技巧,并数次赴机器人厂家讨论方案、做加工试验,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人效率,实现工件在垂直方向的上下料和水平位置的施焊。并设计气动涨紧夹具,最终实现了套筒工件的机器人自动焊接工艺,进而与单元内的数控加工工艺形成高度自动化、柔性化的加工单元。同时在相贯线的数控加工工艺上,孟维引进实施了等离子切割法加工相贯线,多种工艺配合可实现公司所有类型的相贯线加工。目前此方法已被全集团、同行业广泛采纳应用。
  近两年来,孟维带领团队先后完成自制刀具应用、相贯线数控加工工艺、中心回转体单元布局优化、套筒焊接机器人应用等12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51项数车类、41项加工中心类及18项其它工艺创新成果,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500万元。
  在带徒传技方面,孟维无私地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加工方法和创新思维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帮助大家共同进步,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形象影响带动周围的年轻同事,在青年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孟维以数控加工工艺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依托,近年来共培训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等工种共500余人次,助力22人取得技师资格,43人取得高级工资格,19人在市、省及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得荣誉120余项,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