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新,国家电网山东电力烟台供电公司班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李红新1969年出生于山东文登米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7岁时考入山东临沂电力学校,3年后进入烟台供电公司输电工区工作。
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李红新发现,实际操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熟稔于心的“理论”完全派不上用场,他在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面前碰了钉子。面对困难,年轻的李红新暗下决心: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不干出个“名堂”,决不罢休!
为了熟练业务、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人,李红新自我加压。平时,他总是手不释卷,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在熟记作业规程。炎炎夏日,为了练习爬杆技术,他脚穿8公斤重的铁鞋,一次次反复登杆攀爬。有时铁鞋打滑,稍不留意,便从杆上滑落,胸膛、肚子和大腿瞬间就被粗糙的电线杆“锉”去一层皮肉,渗出一道道血印。一个月下来,光胶鞋就磨烂了3双,一双手磨出了大大小小一堆血泡,尽管如此,李红新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反而越挫愈勇,迎难而上。
李红新不善言谈,可他向老师傅们请教起来,“话就变得特别多”,追在师傅们后面问个不停。平日,他总是早早站在杆塔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老师傅的每一个操作要领,有空就缠着当时工区老主任王文龙听其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电力技术和最新技术成果应用。
随着知识的丰富,技术技能的熟练,一般的操作对李红新来说,已是“小菜一碟”。然而,要求自我进步的李红新并不满足于此。他把视野投向了更高的目标,积极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1996年,烟台供电公司根据世界先进操作水平,作出了“限电不拉路”的科技攻关要求。时年27岁、刚被任命为带电作业班班一长的李红新,被破解世界级操作难题的时代大潮推到了1万伏带电作业“禁区”的前哨。
由于操作间距小,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比11万伏和22万伏带电作业更难进行,一旦发生意外,高压电导致的电击伤将永不愈合,危险性非常大。
李红新临危受命,成为小组核心技术骨干。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没有专用设备和工具的情况下,他和团队成员开始了艰难的试验攻关,危险性和难度可想而知。
盛夏时节,高温酷暑,穿上带电作业服和绝缘靴后,整个人密不透气,李红新却在杆塔上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操作一次,裤腿里全是汗水,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有时一天要做4次实验,每次下来,李红新都得喝上一大瓶“生理盐水”来维持体力。
然而,这项危险的工作,不仅是对作业人员身体素质的严峻考验,对其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挑战。
1996年年底的一天,在烟莱线上进行带电更换试验时,李红新第一个上杆。不料,吊车吊臂突然失灵,碰上了高压线,随着两声巨响,李红新眼前接连冒出两个大火球,当时再稍微近一点,他就可能被电击倒或烧伤。李红新很快调整好情绪,重新调试定位吊车,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了改进,毫不犹豫地再次登车作业。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围绕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的8个相关难题,李红新带领团队持续作战,进行了数千次的试验。一个技术问题李红新可以在实验室里呆上一天,反复琢磨不断改进,验算的稿纸更是堆满厚厚的几大箱子。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李红新的攻关小组终于攻克了这个当时只有美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的先进技术,开创了全国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的先河。
1998年,全国1万伏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现场会在烟台召开,李红新和班员们在真正带电的1万伏线路上演练,精湛的技艺令国内同行为之瞠目。
随着带电作业技术的成熟,带电作业日趋忙碌。1999年,李红新率领作业班完成l万伏配带电作业就达500次之多,大大提高了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从此,李红新“全国1万伏等电位带电作业第一人”、“带电超人”的名号也传播开来。
2002年,在架设龙口到蓬莱22万伏线路双分裂导线时,如果按常规施工,不仅需要多台大型机械,既费工又费力,而且农田里大片即将成熟的庄稼也要被糟蹋。
施工前,李红新和工区的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提出了通过技术革新,改变施工方案的意见书。他全程参与了所需专用工具的设计和论证,使这项“小发明”很快应用于工程。通过空中架线操作,不仅保护了农田,还节省了工程费用30多万元。
2015年8月份,威海1万伏水产线因电缆头老化“告急”,下线的5个水产企业及沿线居民随时可能被断电。一旦断电更换电缆头,最顺利的维修也需要4至6个小时完成.可一旦停电,水产企业的冷库将面临严重损失。
接到“救援”通知,李红新和他的团队立即携带设备赶赴威海。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作业,检修工作顺利完成,整个过程都没有停电,保证了电力连续可靠供应,这是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实现跨区域协作旁路电缆不停电作业。
“岗位是永不关门的大学,实践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李红新最真实、最深切的感受。
2011年1月,李红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以他为首的10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室班底,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集思广益开展带电作业技术、工器具装备的研究攻关。工作室成立以来,创新发明工器具及作业方法20余项,结合实际,研究了多项小发明、小创造。工作室研制的“带电修补导、地线载人滑车”,改变了导、地线受损后只能停电处理的困境,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还研制改进了10千伏配电带电作业工具、 220千伏线路施工工具、220千伏直线铁塔更换绝缘子专用工具及新式飞车、新式大刀卡具等一系列工器具,累计节省检修施工费用近400万元。创新发明先后获得了国家专利3项,山东省优秀创新成果1项,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成果1项,山东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1项,烟台市优秀创新成果2项等。
2013年10月10口,在广州举办的配网带电作业技术经验交流与操作技能观摩会上,烟台公司带电作业中心代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参演的项目《绝缘杆法带负荷更换隔离开关》,获得了优秀奖。会上,李红新劳模创新工作室自制的带电作业工器具,引起了带电作业专家组的关注,专家们多次询问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对创新作业方法及工器具大加肯定。
李红新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工作经验,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大力培训专业人才。创新工作室培养的选手在国网配电带电作业比武中获得团体三等奖的好成绩,新进员工均在一年内取得国网公司带电作业资格。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李红新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生产维护-解决难题-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工作主干线,真正做到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目标。2014年,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储备项目《研制带负荷更换跌落式熔断器绝缘隔板》和《引流线绝缘支架》都已经进入研发阶段。攻克电缆带电作业难题,推进电缆不停电作业,李红新和他的团队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向顶峰攀登。
在担任带电作业班班长的18年来,李红新带领他的团队共开展带电作业8600多次,平均带电作业率超过90%,多供电量8500多万千瓦时,直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7亿元。如今,李红新还在继续“自我加压”,“自我挑战”。他以世界眼光,自觉对接国际标准,搜集国外有关资料潜心研读,写下了《带电作业现场规程》《输电线路施工及检修规程》等15万字的学习笔记,希望“把这点本领教给更多的人”。
合作伙伴: |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 中国职成教育网 | 中国高职高专网 | 天大职教发展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 | 教指委网站 | 行业协会网站 | 各省职教网站 | |
友情链接: |
河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 世界技能大赛 | 就业网 |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护士实习就业网 | 新华网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人民网 | 北方网 | 教育部 | 海河教育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