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马德生

2015-09-21 20:49:19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马德生,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村煤矿特采队队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马德生,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孙村煤矿特采队队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马德生是一位有着26年矿龄,15年党龄的老矿工,自1988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便把自己的人生坐标牢牢定位在煤炭事业上,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精细管理、追求卓越。从炮采、机采、综采每个工种每道工序他都熟练掌握,并针对生产现场问题大胆提出改进方案,优化生产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在担任特采队队长期间,他凭借着一股肯吃苦、敢打拼、勤钻研的韧劲,创出全国第一家应用“似膏体矸石充填”开采煤炭的新工艺,闯出了一条“低碳、经济、环保”的绿色开采新路子。
  在任务面前,果断、睿智、坚韧,从来不服输的马德生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用“请领导放心,我会尽我的所能,保证完成任务!”给了领导一句响亮回答。万事开头难,在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借的情况下干好这项工作谈何容易。由于井下似膏体充填工作面属于仰斜式开采,这一新工艺在国内各大煤矿中实属先例。充填之初,仅如何控制浆体一项难题就让马德生连续十几天彻夜无眠,连家都没有回去一次。
  为了解决似膏体放任自流的难题,马德生响亮地喊出“宁掉十斤肉,也要解决挡浆难题”口号。他顶着巨大压力,白天下井看现场,做实验;晚上上井查资料,定方案。他带头跑到困难的第一线,与工友们先后进行了架棚支护、锚网带支护、挡浆墙架构内支柱等十余种试验方法,并用防水篷布做成挡浆帘,终于成功创造了仰斜式充填法,实现了无煤柱连续充填开采。没日没夜,废寝忘食,马德生不辱使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并比预期整整提前了13天。
  在生产任务上,他根据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提前安排,早班充填,中班准备、夜班出煤,两天出煤3个循环。他的这一做法,使似膏体充填工艺流程得到完善升级,达到了以矸换煤的目的,并实现了月产煤12000吨的好成绩。
  似膏体矸石充填技术的成功研发极大地鼓舞了工作士气,矿上又把另外一个矸石充填工作面的任务交给了他,在对抛矸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他天天盯在井下现场,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细心观察琢磨,饿了就啃口馒头继续干,有困难总是冲在最前头。
  有一次,正在充填着,忽然从挡浆帘的接茬处鼓开了一个大洞,泥浆咕嘟咕嘟向外溢,近600米巨大的落差压力,让员工们还没回过神来,泥浆就已没过脚脖、到了膝盖,这时候在现场盯岗的马德生一个箭步就跳到泥浆里,用身体堵住洞口,然后指挥现场的职工把炭装进袋子里往洞口处进行堵塞。泥浆止不住地继续向上涌,马德生整个人压在袋子上,在他的带动下现场的工人也参与其中,跳到泥浆里,他们双手按住“砂”袋,10多分钟后,终于把浆洞堵住,此时“泥人”般的马德生和他的工友们脸上却露出了笑容。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几个星期吃住在工区,工作面充填终于实现了一次性试验成功,既保证了安全生产,又提高了矸石充填效率。
  马德生从不沉溺于成绩,他不断对工艺进行探索完善,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特采队对整个似膏体充填工艺进行了12项技术改造,不仅创造了一套科学、实用的新规程,还练就了堵浆洞、压帘子等几个“独门绝技”,使似膏体充填从技术理论转换为实际生产,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他还将“见七回三、三茬一充”开采方式改为“三采一充、见五回一”,人工设置屏障,使充填膏体一次性达到老塘顶板,充填工艺逐步完善并实现了井下原生矸石不上井就能直接进行充填,每天消耗地面矸石350吨,置换优质煤400吨,而这种开采方式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以矸换煤绿色开采”。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