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田桂勇

2015-10-26 15:08:35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田桂勇,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输部工人。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田桂勇,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运输部工人。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1990年,田桂勇走进了邯钢运输部机车维修车间,当了一名学徒工。
  “在邯钢工作,没有文化知识寸步难行。没上过大学,我要在邯钢这个‘大学堂’里好好学习。”田桂勇说,工余,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抓住一切机会“充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的学徒生涯,他从一个维修内燃机车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可以解决诸多难题的班组顶梁柱。
  “干工作不能光凭体力,咱们工人不仅要有力量,更要有专业技术。用创新发明来解决生产疑难问题,不仅见效快,还经济降本,这才是咱们工人应有的才能!”成为班组的顶梁柱后,田桂勇给自己制定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经过十几年对维修内燃机车的刻苦钻研和技术积累,报效企业的机会终于来了。在这之前,邯钢所有内燃机车中修要送到专修内燃机车的工厂,不但路途远、耗时长,每台中修大约需要60万元以上的费用。
  “我想尝试一下自己组织力量中修内燃机车。”田桂勇自告奋勇,得到了部领导的批准。
  2006年初,由他带头组成18人的内燃机车中修突击队,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场自主中修机车的战役悄然打响。
  在机车中修的日子里,田桂勇带领工友日夜鏖战在中修车间。不懂的问题,他就拿起电话求助兄弟单位,遇到没有的零部件和工具设备,他就想办法自己制作。对于机车的关键部位,他专门买了一部相机,把分解组装过程全部拍下来仔细琢磨,结合相关资料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检修操作方法。由于此方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得到了同行的赞扬和借鉴。
  他凭借一股永不服输和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用时不到2个月,就完成了邯钢第一台内燃机车的中修,结束了邯钢不能自主中修内燃机车的历史。
  近几年,钢铁行业遭遇“寒冬”。市场低迷,钢铁业步入深度调整期。微利时代,降本增效,成了钢铁企业发展和生存的砝码。
  “让创效遍布机车的每一个部件”,成为田桂勇和工友们的奋斗目标。
  为进一步降低机车检修成本,提高机车检修效率,他不断地进行检修工具创新和技术攻关:把机车检修中复杂的“开胸破颅”的大手术变成“微创型”的小手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和废旧物资进行创新改造,最终实现了检修工期缩短、检修费用降低、人员劳动强度降低、检修效率提高等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为节约燃油费,他大胆尝试对喷油器进行技术革新,把以前的喷油器“抽检制”改成“定期轮换制”,提高了柴油机的性能,机车油耗由26公斤/小时降到了23公斤/小时,年节约燃油费用60多万元。他设计制作排水阀试验台,解决了长期以来排水阀只能靠在机车上测试的状况,节约备件费和设备购买费5万元,并成功申请专利;他制定的“气缸垫破损快速判断法”,操作简便,准确率达100%,提高劳动效率50%……
  2013年,他创新设计制作的不用拆活塞连杆更换240柴油机气缸套、活塞环的工装,只使用一截废旧气缸套平分四瓣加上两个О型圈和专用卡具,就可改连杆活塞装入缸套变为把缸套套上活塞,使柴油机的中修工作在车上就能完成,把3个多月的检修工期缩短为1个月以内,大大节省人工成本,也减少了备件、辅料的消耗,突破了铁路内燃机车检修行业原有的检修模式。
  2010年以来,他创新设计并制作了多套专用工具设备和先进操作法,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和质量;制作了快速更换牵引电机等专用工具30多件,获得国家专利5项;主导完成攻关课题16项,总结出先进操作法8项,被公司命名2项;节能减排改造6项,平均每年解决各种故障难题20多项,走出一条铁路机车检修降本增效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2008年8月,“田桂勇内燃机车检修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主要负责内燃机车检修方面的技术创新。
  工作中,田桂勇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优势,为广大一线职工搭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平台;组织职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机车制动机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等培训班;定期组织成员开展修旧利废,将讲堂搬到现场,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整体检修技术水平。
  为解决职工培训教材短缺和不统一问题,他用时一年多,把自己多年来潜心钻研的技术和解决机车难题的经验,编写成11万字的书籍《内燃机车检修作业指导书》和《机车常见故障处理法》等培训资料,自任兼职教师,并充分利用创新工作室和创新大讲堂的传播平台每年授课100多课时,制作培训课件30多套,连续8年获公司优秀兼职教师荣誉称号。
  在田桂勇的倾心传授和带领下,他的20多个徒弟成为机车检修的骨干力量。
  “只有一个人会的技术,不算是真技术,只有把这种技术普及了,全部用到生产中,这才算真有技术。”田桂勇说。
  “让每个职工懂发明、善创新是我的心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踊跃参与到创新发明队伍中,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洪流’。”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