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海,满族,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厂热处理工段工段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于东海,满族,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具制造厂热处理工段工段长。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于东海1996年在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入职辽沈集团工具制造厂热处理工段。热处理工艺技术对于一个兵器企业来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这是将金属材料放在一定介质内加热、保温、冷却,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或内部的金相组织结构来控制其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热处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运用,使金属热处理技术得到更大发展。但是这对于学历不高、刚入厂实习的于东海来讲,在实际生产操作方面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领域。有人说过,这个专业艰苦、单调、抽象、不好学,也有人称它是一个不易出彩的“寂寞的工种”,特别是该工段原来的老技术人员已经退休,他作为热处理工段上唯一的一名技术工人,面对着没有师傅带、实践经验少等诸多难题。但是他不惧困难,挑战自我,立志向辽沈集团的老一代劳模人物尉凤英学习,做一名懂技术、有技能、有专业的好工人,力求做到由“苦干型”向“智力型”,由“粗放型”向“精益型”的转变。他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始从头学习探索热处理工艺技术,白天在生产过程发现查找问题,晚上回到家自学解决,并在深夜孩子熟睡后,与同为热处理专业的爱人一起探讨热处理工艺难点。每到节假日休息,他就将总结出来的疑难问题带到书店,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又因为这些大部头的热处理专业书籍价格很贵,他就将书中的相关内容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到本上,加之平时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形成的诸多工艺案例记录,工作的19年间,他的手抄本已经积攒了几十本,可以称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热处理专业“白皮书”。为使工艺技术理论与生产操作紧密衔接和贯通,他认真研究了热处理工段所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还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写了设备使用指南。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钻研,于东海自主编写的《热处理炉前工作手册》,已经成为公司热处理工种标准作业指导书。
公司着力建设新的产品体系,推动传统产品向智能化产品转型,研发国家级专项高新产品。公司某研发产品,其中10多种关键零部件的热处理技术要求非常高,常规热处理工艺无法满足该产品的要求,为此公司成立了攻关小组,其中两个重点攻关项目都是由于东海负责。他大胆创新、勇于尝试,以于东海命名的 “三瓣内胀法”胎具应运而生。他所设计的“三瓣内胀法”胎具是将圆柱分为围绕中心轴的三个等瓣,并且通过调节与中心轴的缝隙控制胎具外围周长,起到“胀”的效果。使用时,将零件套在圆柱胎具上,调整工艺参数,进行吊装热处理。这样不仅能完成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综合机械性能指标,还能保证直线度和椭圆度,通过实践,运用此方法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稳定,完全满足了工艺要求。
于东海在生产一线上的技术攻关脚步从不停留。某科研产品有60多种零部件需要热处理,即要保证机械性能还要减少工件变形,这对热处理生产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于东海边研究工艺流程边试验生产,亲自动手设计工装、夹具,把工件的变形量减少到最小。在他的执着钻研下,该产品热处理多个批次,质量优良。某新定型科研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在热处理生产中出现磕碰、软硬不均、变形等技术瓶颈,于东海应对挑战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方法,综合各种加工因素,设计出同时满足各类加工要求的热处理生产线,其中包括台车式淬火设备、井式炉回火设备、淬火油槽、硬度检测、设计专用工装等,他的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兼容性,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论证和批准,现已热处理生产若干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获得军方肯定。
配合公司民品发展,于东海还先后开发了平衡轴高频淬火、磨摆铣刀高频焊接、精密仪表发黑处理等工艺项目,使分厂出色完成了石油设备、工具、刃具、结构件等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热处理任务,累计为公司创产值300余万元。创新就在身边,在公司开展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中,于东海仅2014年就提出20余条合理化建议,其中《关于平衡轴高频淬火工艺技术改进的建议》经采纳后提高生产效率40%,降低生产成本10余万元。
于东海参加工作至今,已经编制完成了产品零部件热处理工艺60余种,工具工装、民品热处理工艺500余种;参与公司重点科研军、民品热处理项目40余项,热处理工艺攻关50余次,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践出真知,基于不断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于东海几乎每年都有专业论文获奖,如《提高××产品热处理合格品率》获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其它相关论文分别在“振兴沈阳之路”学术征文和兵工学会等获奖。2011年辽宁《当代工人》杂志载文,赞他是“论文比大学老师多的工人”。
在热火朝天的热处理工房东侧,有一间20多平方米整洁明亮的屋子,这是以于东海名字命名的“于东海劳模创新工作室”。进入工作室,只见墙上的一幅大照片格外醒目,这就是当年毛主席的好工人、现在已是八旬老人的尉凤英与于东海的合影,新老劳模的接续传承之意尽在其中。“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成立以来,他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积极开展劳模绝技、绝活传承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水平,现如今劳模工作室中有高级工4人、技师3人、高级技师4人、工程师2人。在于东海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成员及时攻克各种技术关键和生产瓶颈,保证了生产组织的顺利进行,仅2014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常规产品5个品种、35万件的热处理生产任务,并推动了公司热处理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
热处理作业属于高温有害工种,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作为从校门出来并颇有专业成就的于东海,完全有条件脱离这个苦脏累得一线环境,或调到轻松安逸一点的岗位。但出于一种对事业、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他在这个艰苦的热处理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十九年,尽管淬火中化学试剂会产生呛人有害的油烟,尽管夏天生产时要忍受40多度甚至50-60度的高温,尽管在零部件淬火过程中有时因潮湿也会溅出灼人的盐浴液滴,但面对这些,于东海从未有过惧色。对于技术复杂、难度大的产品部件淬火他都亲自操作,组织批量生产他一刻也不离现场,亲自督阵指挥。
因为热处理是特殊工种,产品在热处理过程中无法被检验,一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批次都报废,那将是巨大的损失,所以事前的工艺编制和事中的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每接到一个新项目,于东海都要先亲自完成一遍生产过程,保证工艺合理,心中有数,总结生产中的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再指导工人生产。技术员管工艺,工段长管生产,但这两个步骤都由于东海负责。这么多年来,他管理的产品从未出现过任何质量或安全事故。
身为工段长,于东海每天早上最早到车间,在生产前把所有的设备都检查一遍,排除隐患;晚上下班时也要仔细检查那些仍然工作的设备是否在“带病生产”。他所在的热处理工段,每年超额完成分厂下达的工时定额指标,工时利用率达100%,同时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一刻也不放松,使这个危险有害作业工段连续十几年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公司就是我的家”,于东海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乐,以劳动为青春添彩、为兵工造梦,近十年义务献工达12720小时。
近年来,于东海先后获得“沈阳市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先进职工”、“辽宁省五一奖章”、“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他所带领的劳模工作室连续多年荣获公司“金牌班组”、被沈阳市委宣传部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职业道德“示范班组”。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