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大国名匠 >

【大国名匠】系列之汪洋

2015-11-30 11:07:25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汪洋,男,1979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苏州电力工业学校,在国家电网淮安涟水供电公司工作,历任配电运检班工人、副班长、班长,为配电线路高级技师、电力电缆安装高级技师,淮安供电公司基层一级技能专家。2011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12年至2014年为江苏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长”,所在班组连续三年获省公司“标兵班组”称号,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汪洋,男,1979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苏州电力工业学校,在国家电网淮安涟水供电公司工作,历任配电运检班工人、副班长、班长,为配电线路高级技师、电力电缆安装高级技师,淮安供电公司基层一级技能专家。2011年4月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12年至2014年为江苏省电力公司“优秀班组长”,所在班组连续三年获省公司“标兵班组”称号,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事迹:
  1999年9月9日,汪洋第一次跟随配电运检班班长刘春桂处理一起客户接户线烧断故障。当登上电杆用老虎钳小心翼翼地将新接户线搭接到线路上,看到客户陈大爷家的灯亮了,陈大爷的脸上露出笑容时,汪洋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为了更快地提升技能,便于第一时间跟随老师傅们赶赴现场排除故障,汪洋卷起铺盖,从单位宿舍搬到了配电运检班值班室。这一住,就是4年,直到他结婚成家才搬去新房。
  2000年11月的一天,涟水县城常青路上的常青2号配变进线电缆烧断,附近20余家商铺和近千户居民家中失电。汪洋跟着刘春桂等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检查,确定了重新做中间接头的抢修方案,可当时该班还没有人会接电缆中间接头,需要请淮安公司的电缆维修专职来处理。刘春桂电话联系淮安公司,却被告知电缆维修专职正在另一处抢修,一时半会儿无法赶到涟水。
  “能不能让我试试?”这时,汪洋自告奋勇。刘春桂将信将疑,同意了他的请求。汪洋带上喷灯、钢锯、电工刀等工具,立即跳进电缆沟,飞快地锯掉电缆烧断的部分,双手娴熟得如变戏法般,然后用电工刀对电缆一层层精准剥削、缠绕……半小时后,电缆接好了。在场的师傅们无不竖起拇指称赞。刘春桂后来才知道,汪洋一直琢磨接电缆中间接头这个事儿,并已用废弃的电缆练习了数十遍。
  汪洋并没有满足这次“大显身手”。此后,一有时间他就闷头钻研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
  “2002年7月15日,上午巡视10千伏渠北线、渠南线,下午参加电信1号线停电检修,晚上8点对红日1号线上的重要配变负荷进行实测,结束后将配电线路技能手册第二章内容看完。”翻开汪洋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计划和内容,即便工作归来已是深夜仍要“补课”。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几年下来,汪洋对涟水城区配电网的结构、线路走向、薄弱环节乃至任何一条线路上每台配变和环网柜的型号、位置及所供重要用户等,能张口即来,各种配网线路和设备的故障特征、应对措施等烂熟于心。由此,同事们说他是城区线路的“活地图”、“活百科全书”。
  一次,10千伏大关线需停电施工,汪洋和该班新进员工王锐骑着摩托车赶往7千米外的大关村,对永多13101开关进行停电操作。经过老工业区淮河木业后,汪洋带着王锐拐上了一条颠簸不平的田间小路,10分钟后便赶到了现场。“这条路比较隐蔽,多数人不知道,走这里可以节省一半时间,但到了雨天千万不能走,都是泥泞。”到现场后,汪洋叮嘱王锐道。
  一年365天,汪洋总是处于“待命”状态。2013年10月18日,他突感身体不适,在涟水县人民医院被诊断出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医生建议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当妻子正为他办理住院手续时,他接到了班员梁海清的电话:“10千伏广电线发生电缆故障,无法定位。”于是,没有一点犹豫,嘱咐妻子一声后他就往现场赶去……住院治疗期间,他仍不忘每天通过电话了解班里的情况。
  如今,汪洋已是配电线路高级技师、电力电缆安装工高级技师,还是淮安供电公司配电专业上唯一的“基层一级技能专家”。
  “在平凡中注重细节,在细节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实现价值。”汪洋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他的座右铭。作为“汪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认为,不仅要勤勉、踏实工作,更要智慧工作。
  2010年,汪洋发现室内配变更换异常困难。他与创新团队根据更换开关时使用的手车,自制了一个可升降且轮脚能灵活移动的配变转移架,但怎么把配变顺利转移到这配变转移架上成了难题。
  一次,汪洋看到公司财务人员使用的算盘,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用算盘一样的物体放在配变下面,将原来的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所需的推动力必然大大减小,这样是不是可以很容易地移动配变了呢?当晚,他就到超市买了个算盘,回到家里琢磨起来。最终,他和同事按照算盘的样式,成功制作了“室内配变快速转移架”。使用该转移架,可将室内配变更换的时间从平均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原来需6个人合力完成的工作变成2个人就可轻松完成。第二年,该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要用创新钥匙化解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钥匙在哪?就在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之中。”汪洋说。
  注意到近年来在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柱上断路器均安装于杆塔的顶端,操作人员登杆操作耗时长且安全风险较大,2012年3月,汪洋开始琢磨:站在地面上,能不能操作柱上断路器?输电线路专业的同事用“鱼竿”式可伸缩测高杆测量线路对地距离的情景,给了汪洋灵感:能不能研制一个类似测高杆一样的柱上断路器操作杆呢?考虑到操作柱上断路器时的受力,他和他的团队仿照测高杆重新设计了杆身的直径和壁厚,但在试用中发现由于操作杆自重大,加之易受侧风等影响,操作人员很难扶稳操作杆……
  周末在家,汪洋看着妻子站在凳子上用竹竿绑着鸡毛掸子打扫屋顶,脑子中突然灵光一现:可以设计一个像凳子一样的支撑架嘛!于是,一个带有脚踏弹簧自锁装置的支撑架诞生了。
  操作人员用脚踏住安装在底座上的复位弹簧,便可将绝缘操作杆固定住,整个过程无需扶持操作杆,只需将其向下拉伸即可完成柱上断路器操作。因为操作柱上断路器更安全、更快速,2013年起该操作杆已在全省配电线路运维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据统计,“汪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立至今已取得36项成果,其中10项获得国家专利,每年产生经济效益150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该工作室已走出了14名技师、高级工等技术型人才。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