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衡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我市现代产业发展相配套,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序、协调发展,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具有衡水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经济目标调至7%左右,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增速换挡回落到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新常态直接引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空前关注。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2月,衡水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我市现代产业发展相配套,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序、协调发展,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具有衡水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在去年11月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三个鲜明特征,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对接,努力实现全方位转型升级:一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二是主动适应经济增速调整要求,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主动适应保障改善民生要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四是职业教育要适应人才需求结构要求,打通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生(将来要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夯实中专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引导本科转型,形成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五是职业教育要适应资源配置方式要求,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参与,形成多元办学、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格局。
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承担新使命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强势开局、跨越赶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要求,全力以赴抓改革、打基础、造环境、铸优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财政收入实现三年翻番,2014年有5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8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二。今年,我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步伐日趋加快,更加明确了“一枢纽、四基地”的发展定位,即打造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地、建设京津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津教育医疗、休闲养生功能基地,积极引进京津的高端制造业项目,“三个一百”工程加速重点推进。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一个时期投资项目的不断增多、工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进入一个井喷时期。
职业教育承担历史使命,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衡水市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展,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各层次院校数量结构不协调,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互相衔接的链条和互通的通道;二是升格转型院校先天基础不实,后天发育不良,没有形成省内强势院校和特色专业,也没有打造出一批名师和一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各类院校在同类院校中竞争力弱、不具吸引力,难以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导致招生困难,招生计划远远不能完成;四是各院校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机制,横向沟通、纵向衔接较少,人员交流、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五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远没有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校企融合度与现代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差距较大。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我市中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办学活力,与省内一流职教院校办学水平相差甚远。
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常态
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我市职业教育必须要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规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要以建立大中专院校合理布局、相互贯通、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加速推进我市大中专院校的转型发展。一是构建“哑铃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哑铃”的两端分别为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段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尽快实现转型;中职教育不断增大体量,以国家级示范中专辐射带动其它中职学校尤其是各县职教中心,合理布局专业,凝练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当“承上启下”关键环节,合理设置与上下游院校和我市产业布局相衔接的专业,增强实训能力,加强创业基地建设,适度扩张办学规模。二是构建“金字塔”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按《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6万人左右”测算,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毕业生为2万人;高职在校生力争达到0.6万人,绝大部分生源通过中高职“3+2”模式衔接来自中专学校,每年毕业生为0.2万人;本科在校生可达1万人左右,部分生源通过“3+4”分段培养模式来自中职学校和通过“3+2”专接本模式来自高职学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职业院校每年可为我市提供各类毕业生2万人左右,与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放大职教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思路、新出路,促进政、校、企三方深度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凸显职业教育品牌效应。一是本地院校形成“抱团取暖”式合作。打破院校之间界限和壁垒,实现“三个共建(享)”,即优质师资资源共建、特色专业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二是校企“联姻”双主体办学。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合作办学,推行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本、公办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不同资本合作投资新办职业院校、PPP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等方式,促使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姻”,实现互利共赢。三是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向同行借“血”。借助“蓝火计划”,引导我市职业院校主动向京、津、石、保等地高校借“血”,“引进来、走出去”,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丰富办学内涵。
构建多元投资体系。我市职业院校全部为市属,要在较短时间达到《实施意见》提出的标准,完全依靠市级财政难以实现。市政府可在适度加大对职业院校持续投入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合理统筹现有职教资源和撬动社会资源、资本,鼓励院校探索多元化办学机制,支持院校和企业合作实施集团化办学。一是建立衡水市大中专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中心。在我市中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室、实训中心基础上,通过整合、政府适度、企业参与,共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档次比较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可承担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所有校内集中实训和企业职工技术培训任务。基地设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工作室,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实训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衡水形象,也为实施“蓝火计划”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衡水市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的设备优势和“双师型”教师资源,力争获得河北省和国家“高级技术人才培养重点基地”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开展针对企业员工、农民、伤残人员、下岗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专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提高我市技术技能培训和鉴定水平,方便企业和各类有需求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和考取技能鉴定证书,提高毕业生和务工人员就业能力。三是建立衡水市大中专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辅导中心,让全市的大中专学生拥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激发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对我市全民创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加快实施衡水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提供可持续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