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可见创新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前沿阵地的中职学校来说,要适应社会创新要求,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潜力、结合个性特长,使他们的在创新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创新能力也能同步提升。
一、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那什么是创新能力呢?简单地说,创新能力就是指个体或集体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国家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思想、认知方法和学习兴趣,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放在首要的位置
(二)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创新正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源动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的人才优势和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意义,主动作为,高瞻远瞩,把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纳入国家创新人才计划,为社会储备技能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生活工作环境的熏陶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智慧、技能、适应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其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是中职学生终身学习和进步的保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中职技能教育逐步向应用型、适用型、复合型方向转变,阶段学习教育逐步向终身学习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更新换代周期加快,中职生的先天不足,只能在后期弥补。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中职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能力结构,适应社会需要,坚持自学和钻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中职学生的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职学生的创新现状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现在的 中职教育仍然带有传统的“学历”教育的影子,存在很大的应试教育成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很欠缺,他们身上存在着:不知道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创新,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等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创新是他人的事情,与己无关。中职毕业生,多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工作,亲自动手实践和劳动,熟悉产品的特点和性能,对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改进有很大的发言权。正因如此,在中职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中职学校在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了解什么是创新
很多人听说过创新,也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才能创新?仅是字面上的创新,而不能系统的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
2.没有创新的环境
在学校,老师上课按部就班,每天重复着类似的讲义,虽枯燥乏味,但不会出什么差错,也可以按要求完成上课任务,大家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想当另类、不想出风头”的心理来对待学生、对待教学。老师不想创新、不敢创新、甚至不知道怎么创新,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了。有时,个别同学对某个问题提出“奇异”的见解,立刻会受到老师的制止,甚至觉得这样的学生是“另类”,在老师的眼里,总感觉这样的学生是“想当然”、“空想+幻想”、“不合常规,不合情理”,对他们的另类想法直接否定、甚至批评讽刺,而一味强调要“回归传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引导,甚至禁锢他们的想法,而社会上的创新活动,使中职学生又觉得离自己太远、遥不可及,他们了解企业创新、科技创新的渠道有限,因而很难感受到社会创新的氛围。
3.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孔子强调“述而不作”,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还有“百无一用是书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化。千百年来,受封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进取、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有力冲击,但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仍然深远。传统教育中从小就要求中国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甚至有些老师或领导以“听不听话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于是,服从和听话就成了他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缺乏一种自主创造的内在动力;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精神;缺乏一种既能把事情做对做好,又能自主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果我们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一成不变地运用固有经验、一成不变地遵循前人学说、一成不变地循规蹈矩,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伊索寓言》中,《驴子背盐渡河的故事》就是教训。
4.教师本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不足
很多教师的敬业精神很强,但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也是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现在对创新的内涵理解不深入、不系统,没有树立正确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往往将创新流于口头形式。(2)用经验说话,用经验教学,用经验解决问题,走经验型道路。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个人狭隘经验,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到处生搬硬套,否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为经验的就是管用的,思想受到局限。(3)盲目信奉权威、传统和书本,想象力不丰富,没有怀疑精神。有些老师甚至遵行:“解惑答疑,围着书本转;处理问题难题,遵循前人脚步;大师权威,不容怀疑,如怀疑先怀疑自己;想像力不能太丰富,丰富了想像疯了自己”的教学态度和处世原则。(4)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开阔,只懂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不求甚解、不去了解。有的老师平时上课照本宣科,下班回家自娱自乐,思想放松学习懒惰,只求薪水不去摸索,没有求知欲望和终身学习理念。(5)不动脑、不动手。有的教师不去发现问题、不去思考问题,不去研究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形成思想被动。不想动手、不敢动手、不动手、“以后再说”、“留给他人去做”等被动局面,试想,教师都“被动”了,学生又会主动到哪里?
5.对中职学生灌输创新思维的偏见
社会很多人认为中职学生素质差,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历层次低,还不具备创新的思维和条件,对中职学生灌输创新思维为时过早或不必要,这是一种偏见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其实,新时期的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 容易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如果他们将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思维有机结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带来更直接、更重大的创新能量和效果,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潜力股”。
三、中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道德认知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习惯,父母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有很多家长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地方,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因而,在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忽视了自己“家长兼老师”的角色。甚至经常在孩子面前议论打麻将、金钱、地位、靓车、洋房、怎么赚钱的事情,而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创新思维、兴趣爱好等方面不闻不问、毫不关心。这样一来,家庭所崇尚的思想观念,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是传授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才的“圣地”。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思想认知、道德品质、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与创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办学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显著,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我们仍应看到,各级各类教育还难逃“应试教育的影子”。现在还有很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按照考纲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取高分,通过考试,能顺利毕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则更侧重于“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发展,注重在“动手做”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受教育投入的影响
创新教育需要用资金作保障、政策做引导、环境做铺垫、科技做表率,形成“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教育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国教育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过教育投入巨大,且连年增加,但与世界教育大国、强国相比,无论是教育支出总额还是平均水平都相对偏低,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只有黑板加粉笔的学校难以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高质量的创新教育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作为物质基础,需要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思维作精神驱动。中职教育既非义务教育又非高等教育,大有“悬在半空,无甘露和阳光滋润”之感。国家对中职教育不太重视,投入相对不足,我国中职学校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整体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基础条件、实验实训设备、教师配备还远未达标,中职学校成了“失落的世界”。
(3)受创新活动课程的影响
受传统思维和我国教育现状的的影响深远。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宽度和深度还远未跟上创新时代的要求,主要存在:创新活动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小学到大学的创新活动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创新活动受条件限制等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创新活动课是从小学就开始有的活动内容,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对学生免费开放学校实验室、社区科学馆,并提供与专家、科学家交流和咨询问题的机会,而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体系里,仍难觅“创新课程”的影子,如果有也是课外活动,没有受到重视。中职学校“创新课程”的设计是教育的盲点和“重灾区”。
3.受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每年的教育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教育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体制还不健全,应试教育还在唱“重头戏”。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针见血,发人深省。细分钱老之问,他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我国没有体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我国是教育大国,但非教育强国;我国人才很多,但尖端人才不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
4.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创新环境不浓,没有创新的资金或技术支持,很多人都是忙于生计,没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问题,去搞发明创造。社会创新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是空喊“创新”口号,做表面文章,没有创新之实。创新体制不健全,国家没有系统的创新制度、创新规划、实施细则、奖励政策、培育体系等。相对国外来说,我国的创新体制还不健全,宣传网络不完善,活动效率低下,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公众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基础理论创新、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我国体制机制的创新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而是对原有制度、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主要是改制度。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创新蓬勃发展,不好的制度将扼杀创新希望,可见制度对创新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的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完善我国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我国的创新还面临着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思想、领导作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创新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国家应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严格规定执行相关规定,及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社情、民情的新的创新体制机制,及时纠正制约创新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用创新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完善我国的创新体制机制,使创新体制机制成为推动我国创新社会建设的重要引擎。(2)完善创新配套措施,形成创新合力。国家要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合理布局国家中、长期和近期创新规划,并注意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各级政府机关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号召,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规划要求,及时出台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创新政策和具体措施;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政策、资金和税收优惠支持;教育部门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革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更新教育理念,合理各类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重视中职教育,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转变,注重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和政策环境。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紧跟国际前沿科技动态,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前沿科技创新。各地区、部门、行业、人员之间要积极配合协调,从体制机制、经济、文化、社会、科技、资金等方面形成创新合力,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设的创新发展道路。(3)积极打造创新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是创新的窗口,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在国家改革创新的驱动下,政府的职责逐渐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创新型、法制型政府转变,从经济活动的主角逐渐转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的改革创新,能鼓舞国人士气,提振经济信心,给社会带来榜样和辐射效应。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社会创新热情,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实行创新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让创新有甜头,让创新得实惠。总之,良好的体制机制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它可以促进创新思维的迸发,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构建,促进人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中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所以,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注重中职学生求新求异、打破常规思维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求新求异、打破常规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开发学生的求新求异、打破常规思维,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他们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和遇事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有利于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运用科学的思维训练方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制定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手段、措施,使中职学生:在思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求,在求中创,反复训练,强化练习,使创新量的积累到创新质的飞跃。追求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创新,使课堂环境与中职学生心智相协调,营造有利于学生求异求新、打破常规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创新,诱导创新潜力,使“潜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都能充分发掘,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创新细胞都能驯化激活,使“不可能”变为“有可能”。
(三)注重中职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巨大。我国现有的高级技师年龄结构偏高,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在中职学校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1)合理创新学习模式。中职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培养模式,要注重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是在创新思维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实践性活动,良好的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2)在实践实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课的实地讲解、教师示范、再到学生的亲自体验,逐步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质疑、探究、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中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训练中,要勤加练习,主动思考,领悟“熟能生巧”要决,利用现有设备和条件,创新技能训练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创新效果。
(四)注重中职学生创新习惯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综合配套系统工程,它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和实践过程,它还需要创新者具有基本的科学思维、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强烈的创新欲望和面对成败的良好心态。树立创新思维,勤于实践探索,捕捉点滴信息,养成创新习惯是关键。(1)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习惯。创造性地教学,使学生耳目一新,有利于学生学习创造力的“同步”,将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特点有机结合,因“材”施教,使教适“材”,培养创新习惯。(2)开展创新课外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习惯。创新课外活动应建立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由发挥为主,老师引导为辅,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和创新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的能力,养成创新习惯。(3)实地参观,积累创新心得,培养创新习惯。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企业、创意工厂、科技场馆、科研院所、播放科教电影、征订创意杂志、开展专家讲座等方式方法,靠阔视野、激发兴趣、吸收借鉴他人经验,积累创新心得,播种创新种子,造就创新习惯。
(五)注重教师的创新榜样作用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实,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如同阳光一样,升华了自己,温暖了他人。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自我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一支理论水平高、操作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1)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创新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和谐、活跃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压抑和焦虑感。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能积极思考问题,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看法,教师合理引导鼓励,各种独特见解层出不穷,正如古人所言“乐思方有思泉涌”。(2)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既是教育者、管理者,也是学生服务者提供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创新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些行为习惯,学生喜欢模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做好示范,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要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与学生打成一片,恩威并济,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3)要树立“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思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传递知识、培养人才、传授创新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时给自己充电,查遗补缺,吸取知识营养,养成终生学习习惯,使自己的“蓄水池”,终年不干,常变常新,“要给学生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有长流水”。在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教师并非传授知识的“传话筒”角色,而更应该是“过来者”对“来着”的指引和顾问。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发展自我与完善自我,通过教师的创新榜样作用,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地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六)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人都要创新、人人都能创新”的理念,加大创新宣传力度,弘扬创新精神,聚焦创新人物和事例报道,时时跟踪国际国内创新动态,创设良好的社会创新舆论氛围。 (1)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事业,注重基础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质量,注重前沿科技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我国的创新型社会积累人才和科技储备,以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综合国力。(2)以企业创新为驱动。工人是创新的源泉,企业是创新的阵地,制度是创新的保证。企业要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投入,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完善创新制度,提供创新条件,提高创新奖励标准。通过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使我国的制造业逐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3)以学校创新为示范。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创新便利,积极筹建科学实验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提高科研水平、提升教学实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端正学术思想,厚积薄发出成功、出精品。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企业建立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做好科研成果转化;设立学校创新奖励制度,把创新作为教师、部门、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提高师生创新奖励标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创新、在做人和做事中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创新,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让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七)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生命不熄,学习不止”。要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学习是创新的基本功,是获取创新的力量源泉。要适应创新社会需要,中职学生要树立学习就是工作思维。(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思想决定行动”。没有正确的思想,就没有正确的行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前途就会迷失,机会就会丧失。中职学生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爱好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吸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创新积累能量。(2)强化技能训练。中职学生要勤于动手,吃苦耐劳,养成动手钻研的习惯。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重视技能训练,要勤于练习,乐学好问,熟而后生巧。既要按照实训操作流程步骤进行,又要想法设法改进创新,找到创新的契合点。(3)理实一体。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利用,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创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又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们带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回到教室继续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主动性。
五、结束语
培养中职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2】徐阿根.穿越教育时空——我的教育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陈三员,男 湖北红安人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