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高考招生报名季。这段时间不断接到咨询电话,“我孩子学个什么专业好?”“孩子有啥兴趣、意向?”“看不出来。”“不知道。”“孩子负责考试,家长负责报志愿”,家长不明白,“病急乱投医”或者盲目填报,考生入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产生厌学现象占很大比例,这一怪象暴露了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严重欠缺。
又到高考招生报名季。这段时间不断接到咨询电话,“我孩子学个什么专业好?”“孩子有啥兴趣、意向?”“看不出来。”“不知道。”“孩子负责考试,家长负责报志愿”,家长不明白,“病急乱投医”或者盲目填报,考生入学后不喜欢所学专业产生厌学现象占很大比例,这一怪象暴露了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严重欠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职业启蒙教育也进入专家视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 岁)、 试探(15-24 岁 )、建立 (25-44岁)、 维持(45-60 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其中,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期就是职业启蒙教育期,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德国教育理论家库尔特从上世纪60年代即提出了提出职业指导理论,认为职业指导必须成为普通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 职业指导的最高目标是“教育学生进行自觉的职业选择”。邻国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来自美国。同美国一样,日本的学者也不把职业生涯教育局限于某一阶段,而是将之贯穿于从幼儿直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之中。生涯教育也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将知识与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
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各国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了规范。美国1989年发布《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对小学生的 12 条职业能力进行了界定。随后,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公布了与之相配套的小学生能力测试及指标,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都将被用来测试美国小学生的自我与职业、职业认识等的水平,该测试不是教会他们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而是如何让他们通过这些问题产生属于自己的认知。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就业法案》同年,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从学校到就业”(简称STW)的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生都能确定走向职业道路的计划,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民主德国国民教育部1965年颁布的教育法令明确规定, 在普通学校四至六年级必须进行职业启蒙教育,要使学生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一些重要职业有所了解;七年级起开始进行系统的职业定向。1970年民主德国国民教育部对职业指导又作了补充规定,学校必须为职业指导担负对教育青少年的教师给予统一领导和在学生为职业选择作准备时给予指导两项任务。
日本1999 年发布《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 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
不仅美国、日本如此,其它诸如英国、加拿大也是这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普通中学最迟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教育,并设置固定的教学时刻表。加拿大从中学起就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安大略省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就是为了促使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制订。
上述国家将职业启蒙教育视之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有成功的范例,我们何不借鉴?足球可以从娃娃抓起,职业启蒙教育为什么不能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