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的摇篮

2015-07-29 21:11:00 嘉兴在线新闻网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人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一代一代的能工巧匠。

  人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一代一代的能工巧匠。

  (一)
  有几个人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鲁班、蔡伦、张衡、毕昇……他们,或是土木工匠的祖师,或是造纸的鼻祖,或是地动仪的发明者,或是活字印刷的发明人……他们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流芳百世的能工巧匠。
  也许你未曾留意,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实须臾离不开能工巧匠们的创造与服务。在商场挑到件透气、舒适的衣裳,背后是服装设计师对面料、纱支、色差乃至款式的精准把握;在家里上网开个淘宝店,要想在千万家网店中让顾客“驻足”,就得仰仗网页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打开一瓶陈酿黄酒,它可能就出自一位高级酿酒师之手;就是去西湖边喝杯茶,为您奉上一杯香茗的,说不定就是位技艺精湛的茶艺师。
  还有许多你看不到的:穿行在城市中的地铁,需要电气运行师的安全控制;如期踏上回家的航班,离不开机场网络维修工的细致勘察……
  能工巧匠们的辛勤劳动已经浸润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
  (二)
  古今中外,能工巧匠们以指尖的灵敏感触和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逐,成就了口口相传的品牌,创造了日益增长的财富,推动了经济质量的提升。
  在国外,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德国的辉腾汽车,内饰所使用的木材,单是抛光一道工序就要工匠用砂纸、蜂蜡等打磨处理10余次;万宝龙钢笔在笔尖打磨完成后,需要测试技师拿每一支笔在纸上书写,并仔细倾听笔尖摩擦纸张的声音来判断笔尖是否合格;还有索林根的“双立人”、纽伦堡的铅笔、意大利的皮鞋、路易威登的皮具……
  在中国,杭汽轮的钳工师傅胡耀华通过机器的震荡和声音可以诊断机器的故障,还创造了快装台位法,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国家级制笔大师杨松源,精心研修、创新工序,注册个人商标,开设连锁专柜,让湖笔重焕生机。
  能工巧匠是物化科技成果的主力,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能工巧匠不可或缺的摇篮
  (三)
  职业教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受重视的程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经合组织统计显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比例超过50%的国家,几乎涵盖了所有欧洲强国,高于70%的有捷克、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荷兰。这些发达国家的产业主要是高中端制造业,尤为需要大批技术工人,他们是物化科技成果的主力,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德国、瑞士等国民收入较高的国家,都对培养能工巧匠的职业教育极为重视。
  以“双元制”为主体的德国职业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有着上百年历史,学生70%时间在企业学习实用技术,30%时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由此成就了“德国工匠”和“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如今,德国60%的青少年选择职业教育,高中生毕业后选择高职学校的多达65%至70%。而瑞士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约有三分之二的人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尤其是起源于德国职业培训,并在二战后逐步形成配套国家制度的现代学徒制,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从单纯的技能学习到工作思维、问题思维、职业思维的养成,从而奠定了一个能工巧匠职业生涯的基础。
  (四)
  职业教育、能工巧匠、经济转型,三者虽然不能划等号,但其内在的联系是必然的。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尤为青睐。
  机床被称为工业之母。我省有个企业家在参观昆明机床厂时想现场“挖”一位高水平的师傅,那位师傅回答: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不要说每年50万元,70万元也不走。要知道,全球最高档的设备也离不开手工修复加工机床平面,而机床大省浙江有这般高超技艺的工匠凤毛麟角。
  省教育厅的同志说,外商来我省湖州考察投资环境,就问有没有相应的学校培养技术工人,他们希望企业班组长以上的人才基本来自当地,从而有一支稳定的技术队伍。
  看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已是迫在眉睫。
  令人欣喜的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一任接着一任抓。近10年来,全省职业院校培养各类技术人才297万人,占全省技术技能人才的35%,一大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位于绍兴的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校学生已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六连冠”。又如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学院,毕业的900多人已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前不久,我省又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
  发展新常态,创新无止境,经济转型之迫切与能工巧匠匮乏间的矛盾亟待破解
  (五)
  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对能工巧匠的需求将空前增长。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然而,我国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仅占就业人员的19%,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还不到5%;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高达400余万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至40%之间。
  作为人口大国,庞大的劳动力供给将使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预计到2030年之前,中国劳动力规模都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毫无疑问,加强和创新职业教育,培育更多能工巧匠,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特别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最积极、最有效的举措。
  有鉴于此,我国职业教育的步伐也正在加快。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
  (六)
  然而,要让上述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尤其是推动建立紧密型校企联合体、利益共同体,真正解决“两张皮”(学校“重教轻用”、企业“重用轻教”)的问题。
  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要求职业教育中有两个施教主体,即企业和学校,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至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至2天的理论教育,这是德国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关键。
  在我省,这样的探索也已不少。浙江经济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依托浙江物产集团办学的体制优势,重点建设与现代流通产业需求相应的专业群,近年来还新设立了港口物流、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新专业。目前,浙江物产30%的高管和38%创利千万元以上部门负责人均是该院毕业生。
  行业协会则应当加快职能转变,担起重任,帮助众多中小企业,克服单家独户去和院校合作成本高、风险大的困难,把千百家小舢板组成大舰船,再由其出面参与校企合作。据了解,目前我省正部署实施“百校千企”工程,在全省选择100所职业院校和1000家企业,构建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
  (七)
  促进职业教育升级,需要建立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外部联通”的职教体系。
  首先,要打破制约学生成长的天花板,建立从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到专业硕士“纵向贯通”的培养通道,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其次,“横向融通”亟待破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要能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要能相互转学,学分要能累积转换。其三,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外部联通”,推动学历证书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两考合一”,允许高职院校学生申报相应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使职业教育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无缝衔接、双证融通。
  此外,要着力培养优秀的职教师资。要打开门,破除编制、学历、职称等条条框框,让更多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进入职教的教师队伍。也要把教师真正放到生产一线去锻炼培养,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八)
  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政府的有形之手当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省不少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校园等硬件投入不断加大,已颇具规模,今后要更多投向人力资源等软实力建设;更多地发挥财税政策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激励作用;还有专家提出,要效仿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政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营,采用商业化拨款方式,即根据学徒的人数、开设课程的数量与培训的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拨款。
  结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政府亦可投入引导资金、搭建平台助推校企紧密协同。在宁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和宁波技术开发区、市经信委三方按股份制公司模式,组建“院园一体”的新型产学研平台——开发区数字科技园,不但造就了一个集聚250多家服务外包、物流信息化和设计、软件等企业的现代产业基地,也让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实训、人才培养等全面融入职场。
  浙江经济正在提质、增效、升级,产业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不仅要有高端的技术装备,更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能工巧匠。积极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让工匠精神成为新时期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浙江经济方能加快实现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