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张健:歧视高职教育的观念如何才能改变

2015-09-24 18:49:49 张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观念是一种精神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观念作为精神环境处在思想的核心层,对人起着影响制约的导向作用。观念是决定态度和行动的价值系统。

  观念是指人的思想观点和信念。观念的形成源于传统文化的熏染和生活惯习的塑造,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是一个“所由来者渐也”的过程。观念的作用在于:观念是一种精神环境。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观念作为精神环境处在思想的核心层,对人起着影响制约的导向作用。观念是决定态度和行动的价值系统。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左右和支配的作用,轻易难以改变。比如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工匠艺人的轻贱和歧视。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依然如幽灵一样徘徊游荡在我们周围,阴魂不散。如是才有高职教育是“末流教育说”,学生是高考的筛子筛下来的“下脚料”,学高职没出息等说法在社会上流布甚广。

  显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构现代职教体系,如不打破歧视职业教育的这一精神枷锁,使职业教育放开手脚、获得解放,要想实现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突破,建设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难!比如类型说,是人们找到的改变歧视高职教育的一种依据、一个理由。其内涵是,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级。这就赋予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不可替代的平等地位,解构了把它作为“末流教育”看待的层次关系。但“类型说”在改变歧视高职教育的观念方面收效甚微,关键在于两种类型教育在人们心理的地位差和认同度并未获得丝毫改变,所以“类型说”只是职教人自我编织的一个希冀、一种慰藉,与事实上的改变并无多大补益。为此,一直以来人们不遗余力呼吁和努力改变歧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和现实,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应然的期待相比,还相去甚远。重视与歧视并存、大力发展与发展不足共在的反逻辑的悖论性现象与存在还有很多。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疗歧视职业教育的这一“痼疾”,攻克之一“顽症”,笔者不才,愿陈忝见拙解,意期引“玉”。
  一、观念改变观念
  观念的改变是以观念的更新和重建为前提的。它是一个新观念战胜旧观念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情形是,一是太过粘着、迷恋传统观念而不思改变;二是传统观念的根基太深,难以拔除。爱因斯坦曾说过:“很少有人镇定地表达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偏见相左的意见,大多数人甚至无法形成这种意见。”观念的改变需要新旧观念的碰撞,正误观念的博弈,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对决。如果我们连新观念都不能生成,还是旧观念的一统天下,怎么能改变歧视职业教育的旧观念呢?例如,我国教育界流行的一个观念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这一观念助长了不量力而行的对教育的过度投入和以穷为耻的炫富之风,弱化了孩子自主、自立、抗挫屈的品质和能力,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与之相反,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奉行的却是“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观念,显然这一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平等竞争意识等都具有积极意义。高职教育就是要推出这样具有颠覆意义的理念,对抗歧视不公、贬抑职教的发展环境,还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如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全国职教大会批示提出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理念,都是崭新的价值观念,对于改变歧视职教的传统观念,具有纠偏和匡误的作用,必须大力践行,并努力将其落到实处。
  二、政策改变观念
  如果说观念改变观念还较为玄虚,没有落地,缺乏支撑,效果不佳。那就需要寻求更加务实的实质性举措,来改善歧视职业教育的状况。其中,政策改变观念,便是我们所必须依靠的有效策略。政策是为政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政令策略和行为准则。它体现的是决策层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刘春生教授指出:“职业教育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而我们所出台的有些政策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悖,是本欲益之,反却损之的东西。如1999年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前夜,教育部出台的“三不一高”(不包分配、不转户口、不发派遣证、高收费)政策,卸下了政府包分配的包袱,有利于高职教育括容,但“三不”的“含金量”的缩水和面向收入困难群体的高收费,显然不能吊起人们读高职的“胃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相反,却会坐实人们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强化人们对高职教育的歧视,这样的政策效益实在令人难以恭维。所以要想改变人们歧视高职的观念,一定要有实质性的利好政策出台。比如高职教育是办学成本高的“富贵”教育,但长期以来其财政拨款和经费投入,却一直是高等教育中最低的,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倘若国家政策能按照高职教育应然的办学投入,大幅提高生均拨款标准,起码要等同甚至高于本科的生均经费标准,这样的政策导向,才是实质性的利好举措,必然有利于人们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积极性,并有效地改变人们歧视高职教育的观念。
  三、利益改变观念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观念,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利益杠杆。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如果我们讳谈利益,思想就会出丑。我们有时炒作本科、甚至研究生“回炉”高职,似乎高职受到重视了,有吸引力了。其实不过是我们在心理上想找一点自信和平衡而已。这样的孤证和个例,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好比高职即便考出了几个博士生,也不能说明它的整体办学水平就了不得了,人们就会高看高职教育了。所以还是要从利益层面寻求突破。比如举办高职或高职本科的院校,它的财政经费或生均拨款就是要高于普通本科,这样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会大为增强,本科转型的积极性就会大为提高。再如毕业生的薪资待遇问题,要按照不同类型人才的标准等级,给予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高的薪酬回馈。一流的航天科学家能设计出“神5”、“神6”,但倘若没有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制造它,它就只能停留在图纸上。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这样的人教授、甚至院士的顶薪待遇,没理由啊。试想如果社会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普遍提高,起码不低于学术人才或公务员等的工资水平,那人们还会看不起这个行当吗?人们还会轻视技术技能人才吗?职业教育还会不被重视和遭人歧视吗?所以我们必须遵循利益逻辑、利用经济杠杆,来破解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这样即使你不煞费口舌,大讲“大力发展”、“高度重视”之类的宣教性话语,人们也自然能掂量出它的价值和分量而予以重视,并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选择这一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就会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办学效果。(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学报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