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杨佩昌:别光对德国工业4.0羡慕嫉妒恨,我们更要看清差距在哪儿!

2015-12-10 11:53:07 杨佩昌看德国 杨佩昌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中国的教育,目前看,不乏刻苦努力的学生,缺乏具有创新力的人才,我们往往会记住很多东西,但是不会处理信息。工业4 0的条件下,恰恰是要求人们会处理数据,而不是大量储存数据。通过信息处理发现客户真正需求、个性偏好、个性特点,这些都要在提供的产品上得到反映。这才是工业4 0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系作者在河北省图书馆的讲座发言稿。

  我今天主要讲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什么是德国工业4.0?
  第二,德国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
  第三,现在各国尤其是德国工业4.0发展的现状是什么?
  第四,工业4.0将面临哪些挑战?
  第五,我国究竟离工业4.0有多远?或者说,我国怎样赶上工业4.0的发展步伐?
  在我讲座之前,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十年前谁做过网购?哦,只在后排出现了一位举手的。十年前做过网购的的确是凤毛麟角。
  第二个问题,现在没有做过网购的请举手。哦,只有一位老先生还没做过网购。
  这意味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十多年前我在德国学习工作时,德国网购就已经很盛行了,多位同学就经常在网上购买各种图书。我当时想,网购发展前景可能没那么好吧。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大家猜猜看。对,不安全。担心商家发来的东西不是我想要的,或者说是,担心有些安全隐患。回国后好几年,我才有了网购的尝试和经历,而第一次网购的心理是:包裹里真是我想要的吗?万一不是我想要的,拆包后我能退回去吗?
  “网购”实际上是工业3.0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工业3.0就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变化。那工业4.0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会更大。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影响到个人、影响到社会。换言之,再过十年之后,我们看现在又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了。可能那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商店不需要了,如果非要去实体店购物,可能只是为了逛逛街消遣一下,或就为了体验一下或随便走走,锻炼身体。
  我们来看今天的第一部分问题。按照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解释:数字科技与工业生产和物流相结合,就叫“工业4.0”。这里含有三样东西:第一个叫做智能工厂;第二个叫智能生产;第三个即智能物流。
  具体来讲,智能工厂建立在自动化的基础之上。我国企业甚至德国企业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达到智能化的程度。要想实现工业4.0先说自动化,要先达到工业3.0的程度再说。
  我先简单回顾一下几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械化,把人的双手解放出来,让机械来完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实现了大规模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信息化时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就把自动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那么智能的物流则是把物联网、互联网等等结合起来,让商品快捷方便地配送到每个用户或曰消费者手中,所有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因此,智能化就意味着人性化。
  我们所有的生产加工都是跟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或者说规模化定制是相结合的。这里形象地打个比方说,以前工厂生产什么东西,不见得知道卖给谁,甚至现在还是这样。而未来要达到,厂家生产的东西要知道卖给谁,要打上这个买家的烙印,附加上他们的信息。以前的生产厂家看不到买方。现在的智能化生产方知道消费者是谁,他们掌握有消费者的数据,这堪称是一次革命。
  德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这首先来自于德国人惯有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很多人都知道德国人有严谨、认真的优秀品质,但事实上他们还有一项很核心的竞争实力---忧患意识。回顾一下,二战结束后,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当时的德国经济完全处于百废待兴时期,但是到了1955年左右,德国经济就已全面高速增长。按照一般的常理,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么好,还用担什么忧吗?可德国人就有在此时忧虑的。他们认为,我们现在经济形势好,发展很快,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而是因为战后需求太强大而已。但是,等我们的需求到一定程度、产生饱和了怎么办?我们的企业拿什么来参与竞争?有这种忧患意识的德国人,名叫赫恩。赫恩教授把他的意见写给了德国经济部,德国经济部马上就成立了一个“德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小组”,专门来研究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小组经过研究推出了一套模式,模式的中心是”哈尔茨堡模式”,核心被称为“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这是德国人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的。与此同时,另一位提出目标管理的人是美国德鲁克。但是他也是由德国上完大学才移民到美国的。现在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科学家大都是由德国过去的。政治学家则多是爱尔兰过去的。这个赫恩教授还发展了“合作式管理”,这些东西,在我国三五年前才听说。可是在德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提出来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人才很紧缺,他们发现,大学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一个问题:缺乏动手能力,毕业后不能较快地融入到企业之中。为此,德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迅速地将部分大学整合改编成一百所左右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这很快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难的问题,这种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企业特别抢手,其就业率高于普通综合院校。
  到了7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的鲁尔区的精英们就在想,如果我们的钢用完了怎么办?我们总不可能靠搞初级生产来维持长期生存吧。于是,以克鲁伯为代表的企业就开始转型了,在深加工上做文章,比如,克鲁伯无缝钢管,所有行家都知道它质量好到什么程度。在人们脑子里形成了概念,要想用最好的东西,就用德国制造的。
  德国的大型企业有此忧患意识,逐步转型了,德国的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考虑,如何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独特的产品,来实现长久生存,持续发展。这就是,德国许多小型企业最终成为了百年老店的原因。他们都是在一个小小的领域,做到了极致。所以,德国企业都有两个信念:第一:人无我有;第二:人有我优。正是上述这种忧患意识,使得德国三百六十万家企业良性发展,成为了德国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世界经济危机,德国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跟风,不人云亦云,这就是他们的特点。当然,这也可能是德国人的劣势。
  德国人除了他们的忧患意识以外,还有一个核心竞争能力,即,前瞻性。
  我有位德国好友,是原辛克全球货运的董事长,他的企业是世界五百强之一,全球第三大海运商、第五大空运商,绝对是一家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就果断地把他所有的股票全卖掉了。我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美国次贷危机有可能演变成财政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此,他做此决定。一般人是不易这么清晰地看清事务的发展趋势的,这需要有前瞻意识。
  德国工业4.0还跟其工业发展现状有很大关系。德国的制造业全球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他们的信息产业发展处于全球什么水平呢? 这里,可以告诉大家,相当落后。让人都想不到。比方说,现在进入我国哪家宾馆几乎都有免费的WIFI,但德国还做不到。而且,在德国,越贵的宾馆里越要花钱买流量,在便宜的宾馆可能还有免费的。还有,就是在德国的大学图书馆里,人们使用电脑,还要排队等候,轮流使用,有时能排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德国信息产业人才严重不足,跟他们的习性有关,他们不太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于是也有他们落后的方面。
  当意识到这方面落后了,他们马上到全球去招优秀的工程师,以每年6400欧元的工资,5年的绿卡为条件,可没有招到人。为什么呢?因为德国不能将这些招来的人才办成德国移民。这是他们政策方面落后。德国为什么这样怕移民呢?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发展急需工人时,就从土耳其、前南斯拉夫引进了150多万人入德,造成目前外国移民常驻人口就有600万。这些移民靠生育补贴、失业救济就可以吃住很好的,不需要工作。这让德国吸取了教训,现在优厚条件只给高技能的工程师,如,信息工程师居留许可直接就给了5年。但对外国人来说,这还是有期限的,好多工程师就不愿意去了。为此,德国修改了政策,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申报绿卡了。这是德国4.0工业出台的背景。
  从全球来看,德国工业4.0处于什么位置?我们来看图上这两条线纵横象限。
  第一条横象限:设定为工业制造能力;
  第二条竖象限:设定为信息产业的能力;
  我们说谁能在第一象限上,或叫第一梯队上,应该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大家分析一下这些国家的优劣势。先说德国,他的优劣势:他的工业制造能力很强大的,但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但是,与工业制造能力相比,提高信息产业的能力相对容易些吧?所以德国处于相对好的位置。再看美国,前些年重点发展了信息技术,所以他的工业制造业发展就相对迟缓,企业不断外流,尤其是到了中国和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去年起,美国开始进行实业召回。因为,美国发现,要想赶上发展的潮流,工业如果是空心的,那就如同是无水之木。美国也处于相当好的位置。
  我觉得,日本和德国的情况有点相似;韩国的制造业也还不错,信息技术估计比德国好一点。
  我们重点来分析中国。先看我国的工业,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有名的“工厂”了。但是这种竞争力到底有多大呢?如果和德国、美国、日本相比,大家觉得排第几呢?当然,我们有弥补的能力,有强大的学习能力。
  我们的信息技术处于差于美国,好于德国的地位,比日本、韩国大体相当,显然处于第一梯队位置。
  处在第二象限,就是工业能力强,但信息技术基本没有或者特别差的国家,俄罗斯就类似如此。
  朝鲜和大部分非洲国家处于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是信息技术强,但是工业技术不行的典型国家,即印度。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工业4.0的核心就是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消费者把信息传送到生产者,生产者生产东西带着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带着他的个性去生产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无障碍的吗?不是的。那么,就需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但切记这个平台不是产品展示。通过产品展示让消费者在这里购物,那是还停留在工业3.0的初级阶段。所以现在应该做的是什么呢?做这两者之间沟通的促进者,如何把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消费者拉倒你的平台上,再与生产者建立一种联系。除此别无他路。那么,消费者凭什么到你这里来呀:
  第一,要将平台开发成免费的。建立一个网站或者手机APP,并基本免费。因为只有免费才能让别人选择你。
  第二,要便捷。我只要有你的手机号就可以了,不要太复杂了,弄得越复杂越失败。
  第三,要好玩。让消费者在你这个平台上体验到好玩。
  第四,在你这个平台上能够体验到他想要的东西。
  要有了这几个特点,你才能赢得客户。前两天,我参加了一个准备上市网站的评定,可我一看就直接否了它。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还仅仅是展示产品。但凡只展示产品的网站未来不过五到十年的前途了。阿里巴巴的淘宝、天猫店也需要某种形式上的改革。尤其是等到工业4.0真正成熟起来之后,只展示产品的网站就会寿终正寝。我们一些门户网站,包括当当网、卓越网、京东网等等均还停留在工业3.0时代,离工业4.0还有较远。如果没有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链条之间建立连接,就跟潮流就离得很远。
  工业4.0的发展后劲来自教育,下面再讲讲中国和德国的教育情况,未来核心竞争实力还得看教育。德国在经济、司法、文化、教育领域是各州自治的。德国的教育从原来的免费到上个世纪末短暂几年的收费期,再到2014年德国又恢复免费的教育。
  但是德国还有几十所私立的大学是收费的。这些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是,第一,精英概念;第二,提供精品教育,聘请德国最好的老师教学;第三,有专业的人员来帮助学生、辅导学生,是其顺利地完成学业。
  教育是保障实现工业4.0的后续动力。德国在各个阶段的教育思想是:幼儿园以玩为主,不教专业知识;小学阶段,基本还是玩,玩中带学;中学起,开始学些基础知识了;而真正发力,大量且系统地学习,是大学阶段。所以,有人担心,这样的教育是否会学习基础不牢呢?其实,大可不必,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开始自觉学习。德国大学的图书馆个个规模宏大,而里面经常是座无虚席,德国大学生都非常的刻苦。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学分拿到学位的学生属于少数,他们往往是极聪明或特别刻苦的学生。
  中国的教育,目前看,不乏刻苦努力的学生,缺乏具有创新力的人才,我们往往会记住很多东西,但是不会处理信息。工业4.0的条件下,恰恰是要求人们会处理数据,而不是大量储存数据。例如,你们企业客户的订单来了,还附着各种信息,那你们得会处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发现客户真正需求、个性偏好、个性特点,这些都要在你们提供的产品上得到反映。这才是工业4.0的真正意义所在。
  好,今天就和大家交流到此,有问题我们可以个别讨论。谢谢大家!
(作者 杨佩昌系留德学者、经济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