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他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我国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
人物简介: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他创办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成为我国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资本航运企业。建国初年,毛泽东曾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并且在几个方面都各有成就。
1893年4月14日,卢作孚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北门外杨柳街的一户贫苦人家。他从小好学,因病辍学,却自学成为中学数学教师,他广泛涉猎古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社会科学,后来到成都投身“五四运动”,参加新教育实验,失败后转向办实业。
1914年,卢作孚前往上海结识了黄炎培。在黄炎培的影响下,卢作孚认为要使中国富强,政治改革并不可行,必须从发展教育开始,所谓“推广教育,以开民智”。但经历了两次失败,卢作孚也感到“纷乱的政治不足凭依”。于是他的救国理想逐渐转向了实业。后来,他成为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涪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9年,避居香港的卢作孚谢绝了台湾方面的邀请,把在香港的船队带回了大陆。回到大陆后,卢作孚带头把民生公司交给了国家,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然而,在一个革命滚滚袭来的年代里,卢作孚也无法幸免。朋友先后被批判,被他视为儿子的通讯员跳出来指责他收买公股代表。一浪一浪的政治波涛让船王找不到方向。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在他简陋的寓所内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后自杀。
2011年5月1日,重庆市合川区卢作孚广场扩建工程卢作孚主题青铜雕塑揭幕并供市民缅怀参观。
主要理论:
卢作孚在我国近现代经济史、教育史和社会史上都有深远影响,他一身三任,是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公认的爱国实业家、具有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今天,我们继续倡导卢作孚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作孚先生是一位知行统一的务实者,他办实业如此,办教育也如此。他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还有丰富而长期的教育实践。知行统一是他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基础观,众所周知,卢作孚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无论是早期直接从事教育事业,还是后来组织实施地方建设,创办实业,他总是把教育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个大体系中去思考,认为教育在复兴祖国、振兴中华的事业中处于基础地位,他认为一切事业中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卢作孚先生不仅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更是身体力行地办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直接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倡导教育实业、教育救国和教育改革。
2.教育“优先”观,卢作孚先生认为,教育与经济及其它一切事业相比,必须优先发展。他在《教育经费与教育进行》一文中,针对当时在发展教育问题上出现的“民必当富而后教,今民未富”,“国必堰武后而修文,今武未堰也”的混乱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的主张。他认为如果需要国家富裕,就必须通过民生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生产能力,“民必教而后富,而不是民必富而后教”。他面对办教育缺乏经费,国家又不重视的情况下,于是决定创办实业,以实业创收来关注教育事业,这是他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实践。
3.教育“实业”观,把教育与实业、与经济发展合二为一,同步发展,视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卢作孚先生知行统一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地方和精华所在。他所办的民生公司就是一所特殊的、且最为实际的学校,是一个把教育融入到实业中,按实业的需要发展教育,把实业办成学校的典范。民生公司正是依靠这支经过严格训练的职工队伍,在抗战时期,冒着敌机轰炸,日夜抢运国家的军工物资,抢救旅客生命财产而不怕牺牲。民生公司能够由一艘70吨的民生小轮,最终发展壮大为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对职工的长期教育而培养了特有的企业精神,这是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伟大成果。
4.教育“终身”观,卢作孚先生在一生办实业、办教育的活动中,处处体现出他主张国民终身教育的思想。他继承和发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所倡导的民众教育,其涵义就是让全民接受终身教育,进行终身学习,“增进人们谋生的机会”。
卢作孚的教育生涯中,其多数时间都是在开启民智、提高民德、培植民力即促进民族素质提升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历,尤其是他对乡村教育建设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
主要实践经历:
卢作孚,一个重庆合川的小学文化的商人,却在并不长的一生中建立了不朽的事业:办船运,能让军阀心甘情愿把自己的船交到他的手上,而成为中国船王;抗战最危急时刻,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中国的敦刻尔克式壮举——宜昌撤退;办教育,把北碚建设成一片世外桃源;他多次被军阀和国民政府委以高官,却大多坚辞而去,即便赴任也很快离职;他是中国大实业家,却在自己的公司内拥有极少的股份。卢作孚在黄炎培的影响下,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从发展教育开始,所谓“推广教育,以开民智”。但经历了两次失败,卢作孚也感到“纷乱的政治不足凭依”。于是他的救国理想逐渐转向了实业。
川江巨头从一艘客轮起家。1926年6月10日,在师友陈伯遵等人挪借下,勉强凑齐购买一艘船的费用后,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宣告正式成立。卢作孚取消了自洋务以来船运盛行的层层分包的买办制度,代之以经理负责制;将服务质量视为公司生命,民生的声誉很快传扬开来,一桩崭新的事业艰难起步。
近似完人的中国船王,创民族航运之高峰。从小小的民生号开始,几年内,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实业公司就完成了长江上游的航运界整合。民生公司的董事、银行家吴晋航把卢作孚的兼并业务称为“发展兼并三部曲”。在卢作孚的带领下,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6艘轮船,总吨位达18718吨,职工3991人,资产1215万元,接下了长江上游70%的航运业务,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
北碚“昔称野蛮之地,今变文化之乡”。本世纪20年代,北碚还是一个贫穷落后、交通闭塞、盗匪横行的偏僻乡村。1927年,卢作孚出任峡防局局长,开始着手他的以北碚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实验。卢作孚乡村建设实验的宗旨十分明确:“目的不只是乡村教育方面,如何去改善或推进这乡村的教育事业;也不只是在救济方面,如何去救济这乡村里的穷困或灾变”,而是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然而,仅仅两三年内,这个地区从无到有地建起了科学院、中学、工厂、公司、医院,甚至还有公园和植物园。当时的四川被外人视为“魔窟”,军阀混战,且没有现代工业。但四川的北碚地区却以它的安宁、整洁、进步和文明而闻名于省内外。卢作孚以交通运输为龙头的模式进行乡村建设,使北碚在短短的20年间,就从一个穷乡僻壤变成了一个“具有现代化雏型”的城市。这似乎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事实上,卢作孚的影响绝不仅仅因为他一手创建了声誉卓著的民生航运公司,也不仅仅因为他在四川推行地方建设和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经历、思想、情感和痛苦向我们展示了在那样一个混乱并且充满阻力的时代,一个人如何洋溢着热情和抱负,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未来,他以个体的卑微和一个时代不断抗争、妥协、融合,最终他的影响和眼光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搜集整理 鲁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