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江苏省常州市:创新发展打造中国职教名城

2015-01-26 16:12:40 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创“职教中心”;21世纪初,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院校集约式发展,首创高职发展的“常州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率先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创“职教中心”;21世纪初,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实现职业院校集约式发展,首创高职发展的“常州模式”。
  面向职业教育的第三次跨越,一直走在全国职教改革发展前列的江苏省常州市,围绕建设“中国职教名城”的战略目标,正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超前的发展理念屡出“鲜招”,又打出了一张张漂亮的职教创新牌。
  第一招:结合区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作为长三角中心地带的全国老牌工业基地,常州市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重视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长三角地区有名的“银领摇篮”。新时期常州市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常州职业教育顺势而为,为实现“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转变推波助力。
  打开常州市地图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布局与常州城市的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齐刷刷建起的4座“职教综合体”都与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紧密联动。“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超过25亿元,用于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形成了东有职教联盟、南有高职园区、西有中职园区、北有职教基地的城市职教新格局。
  “抓住了专业建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胡鹏介绍说,常州职业教育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正效应尤其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已逐步形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机制。教育局牵头多次组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吻合度”调查,引导学校不断调整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对接企业和岗位要求。
  第二招:校地携手“接地气”,校企合作“零距离”
  舀一碗豆腐汤,尝一块大麻糕……走进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食堂三楼的“常州菜体验中心”,正宗的常州名菜名点令人目不暇接,边品尝佳肴边听一段常州菜前世今生的小故事,更是在舌尖上品出了常州文化。
  2014年9月成立的常州菜研究院,集常州菜研究、体验品尝、人才培育、市场推广、国际交流与合作于一体,意在全面梳理和研究开发常州菜,改变常州菜系缺乏名菜、名点的窘境。“作为常州地区最大的旅游烹饪类高职学校,挖掘地方饮食文化精髓,我们责无旁贷。”常州菜研究院院长、常州旅游商贸高职学校校长秦益霖笑着介绍说,体验中心的不少菜都是在校学生完成的,研究院还与常州的各大餐饮企业密切合作,为推动常州菜传承创新和餐饮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
  职业教育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必须接地气,找准学校定位。为了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接地气,常州可谓下足了功夫。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职教集团由职业学校牵头,组织紧密合作企业和相关院校参与,通过集团章程明确职业教育集团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把校企合作推向了更高档次、更大范围的双赢平台。目前,常州市已建成旅游、数控、轨道交通等9个区域性专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在专业建设、课程标准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招:把洋老师“请进来”,让众师生“走出去”
  在武进中等专业学校,来自德国的培训专家马尔勤·帕豪尔正在钳工实训室里培训教师,从工件的具体操作到钳工操作台工具的摆放细节,都一丝不苟地给予学员指导。作为常州与德国巴登福特堡州开展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胡格实验班的合作项目内容,继“常州中德教育培训中心”“AHK(德国工商行会)常州科教城研究发展中心”先后落户常州科教城后,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在去年也迎来了机械制造技术胡格实验班的首批学生。
  “我们希望能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操作的‘双元制’教学体系,成功实现‘本土化’。”胡鹏介绍说,学生3年后毕业时不仅能获得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而且还能拿到欧洲通用的AHK资格证书。
  近年来,常州市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各职业院校拓展国际合作项目,让更多的职校生有了不上本科也能到国外留学的机会。
  以常州旅游商贸高职学校为例,在去年召开的常州首届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上,该校就与意大利等国的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畅通直升国外高校和推荐境外技能实习的通道,每年约有50位学生出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