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聚焦 >

职业农民教育:县域职教的时代使命

2015-06-08 11:12:43 鞍山日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发展城镇化必须有经济载体,就是高水平的农业产业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必然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而律动。因此,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这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在这个进程中起着核心纽带作用。


 
  -编 者-●李德龙
 
  发展城镇化必须有经济载体,就是高水平的农业产业的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必然根据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而律动。因此,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经营的集中和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这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形成挑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在这个进程中起着核心纽带作用。
  职业农民其实质是传统农民的终结和职业农民的生成。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大部分将逐渐离开土地和农业,转变为工人和城市非农劳动者,剩余的部分则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最新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25岁及其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7年,比城市低近3年。在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大多数农民依然采用经验和习惯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不重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资金投入,使生产过程具有保守性和盲目性,规避风险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这一现实极易引发农业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脱节的问题,造成三者之间不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反而是一种被动的适应、甚至是不适应的制约,新时期的土地流转政策与小农生产方式极易产生“刘易斯拐点”。
  在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中,县域职业教育是地方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共有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均设立了职教中心。县域职业教育承载着多项职能,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还要对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对满足地方的人力需求和提高的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期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得职业教育有了政治保证,但是由于对职业教育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以及县域职教本身内生力量的式微,县域职业学校陷入了制度优势困境,导致其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困境的内在原因之一是由于习惯上总把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类型来对待,比照学历教育办学方式,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忽略了其“职业”属性,导致区域内的生源流失加剧;原因之二是由于县域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实践目标模糊,忽略了其“服务”属性,使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未完全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因此,若使县域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即“三农三化”)同步谋划、协同推进的进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意调整。
  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县域职教机构应建立和完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政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动力。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以资源配置为抓手协调县域职教合理布局。鉴于县域的生源与资源的有限性,以设置办学点为依托(可附设在乡镇初中),形成“一核多点”的县域职教布局。“一核”就是在县域内只设一个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以此作为教学本部开展主要教学活动:“多点”就是以专业教学需要为依据,以就近和方便利用社会资源为原则,设置教学与实训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健全县域职业农民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县域职业农民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属地动态管理、与政策挂钩”的原则,注重产业,注重实效。认定生产经营型应符合长期、稳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对职业农民种植、养殖规模较大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实行“职业农民注册登记”制度,对职业农民建档立册,强化培训、考核、发证、质量控制等环节全程管理。在区域内开展农业、畜牧业经营和管理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对获得职业农民职业等级证书的农民按等级发放政府农技专项补贴,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留得住、发展好、创实效。对县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种粮大户、农副产品经营业主确立行业准入制度,开展免费的菜单模式培训,实施项目菜单培训模式。县域职教中心要以教改课题研究或补贴形式鼓励教师开发各类新型培训项目,将具备培训条件的项目及时整理成培训菜单,编印成册,并在县域各村镇广泛传播,进而增强农民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政府必须承担县域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缺少县域“三农三化”的系统谋划,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县域农业现代化,对农业职业人才的需求极为有限,县域职业教育更多的是盲目地、被动地转移不愿从事农业的未来劳动者,这也是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被动的重要原因。目前,县域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分管教育的副县(区)长负责。如果党政一把手对职教的认识高一些,支持就会大一点。可以说这是以前职教治理的常态,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样的格局很难将县域职业教育真正当作职业教育去看待、去谋划,加之分管教育的领导往往很少同时分管县域农业、工商业及其他产业,按照行政管理的一般原则,两个分管不同行业的领导对对方的工作不会也不必去思谋,更不能主动指导。这就从县域领导顶层管理的制度设计上天然地构筑了县域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屏障。有效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府的职教认识,明确主体职责,将县域职业教育与“三农三化”协同推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形成由县政府“一把手”牵头的职业教育与“三农三化”协同发展会商机制,并在政府下设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落实、协调、推动县领导关于职教与产业衔接决策的事项。我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在设施农业建设、“一县一品”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产品大市场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但是距离用“现代物质手段武装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存在职业农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县域职教跟进滞后的矛盾。
  发挥职教功能,夯实拓宽县域职教路径
  完全依靠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职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不够的,也很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职业农民来有效地对接产业发展。并且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的特长生教育,一方面需要青年学生初中毕业后就确定适合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中职与高职贯通,有效培养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的更高层次人才。目前国家层面的职教立交桥已经搭建起来,县域职教必须结合实际有效跟进,既让农家子弟满足升学的需求,又能解决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因此,中高职要积极合作,针对当地产业升级和有效转移贯通培养,同时开展校校、校政、校企合作,农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市地一级政府针对农业行业的特殊性,要出台扶持毕业生创办农业企业和土地流转的政策,制定规模经营者职业准入标准,引导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者单位: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