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去做装修工人。如同当年北大屠夫一样,这件事在孙俊峰身边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报道,熟练地刮墙,批腻子,打磨,除了架着一副厚眼镜,穿着工服的孙俊峰看上去和普通装修工人别无二致。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是北京大学社会学毕业的一名硕士。毕业后,孙俊峰选择了去做装修工人,如同当年北大屠夫一样,这件事在他身边的圈子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学霸”硕士生,能当装修工?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当装修工”成了焦点新闻,已有这种暗示:此类“学渣”才干的活儿,怎么让“学霸”来完成呢?这就是当下的“畸变的心”:北京大学硕士生,应该干更体面、收入更高的工作。“中国式教育”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就是要追求这种“精致的成功”、“高大上的定位”等等。
“人往高处走”没错,但动辄把“精致的利己主义思维”,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规律,就可能会出现“失灵”和“失效”。就像今天的“硕士生当装修工”,别人觉得体制内生活好,他觉得与自己不匹配。与其委屈自己,扭曲幸福和心灵,倒不如豁达的逃离。
职业定位和选择,如果只有物质而没了情趣;只有迎合而没了独立,这样的工种再辉煌,终究就是套子,缚住自由,带来身心倦怠,害人不浅啊。此时,鼓足勇气重新认定和考虑,倒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逃离是“智者”,不逃离才是“傻瓜”呢?这就是我要谈的“君子乃器”。
“学渣”小技工 就业大气魄
《论语》中有句话叫“君子不器”,“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对技工、工匠等行业有一种歧视。今天,我们“仿词”这个词语,“君子乃器”选择技工之类的行业,也是一种有出息的行为。
既然自己更喜欢干技工等所谓的卑微工作,不要管别人如何看待,穿越冷眼和歧视,打破世俗的封锁和压力,把兴趣和智能最大化,干出成功和与众不同,谁说不是一种“人生的卓越”呢?实事求是的离经背道,敢于对旧观念说“不”,进行果敢决裂,“该出手时就出手”,比人云亦云的窝囊的“精致的设定”,更有胆略,更有朝气和价值。年青人嘛,就应该“少年心事当拿云”,敢把头顶天撑破。
最起码,这样的人生是真实的,有颜色和亮度。而不是单调乏味的为别人而生活、为父母的要求而活。我们所受的教育,不就是要成为快乐、幸福者吗?如果为了物质,而拼命扔掉趣味,都成为“工作的机器”、“利润的奴隶”,这才是真的 “教人扭曲”。北大硕士敢于打破社会歧视,跳出捆绑,甘当装修工,单单是这个勇气,就是一种大气魄,牛。
如果诸位还对干技工不屑一顾,看看央视热播的《大国工匠》,那里边有“八双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让神舟飞船、蛟龙号、中国高铁等等技术难题,得到了实质解决。“大国工匠”缔造了“大国制造”、“大国创造”,这种贡献,丝毫不比优秀名牌毕业生的贡献逊色,牛气哄哄得很呢?
当社会对“北大硕士当装修工”还颇感惊讶的时候,说明“君子不器”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我们都知道,要“为兴趣而生活”,可还是落入了世俗的窠臼,难以自拔。
前不久,因干上杀猪这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受邀回母校演讲时说,“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君子不器”的观念,影响了过去,如果还要影响现在和未来,谁说不是一种观念的“闭关锁国”、脑筋僵化呢?
教育国际化不能光坐而论道,举个例子,“德国制造”领先中国100年,因为德国实施的是“双轨制”,一般到15岁左右就决定是继续上大学深造还是选择一门职业进入职业学校培训,这种培训是和企业签约的,同时进入企业当学徒。高中后非高等教育,主要形式为专科学校,属于职业进修教育,入学条件是已接受职业教育并有2 年以上职业实践者。用教育制度和丰厚的待遇,让当技工成了“职业荣光”。让孩子具备了一定的技能养成,也奠定了普通劳动者意识。——领先世界,那是真有“金刚钻”的。
北大老校长许智宏说,“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朱清时院士的提醒:“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以“北大硕士当装修工”为契机,我们要砸碎“君子不器”的观念牢笼,选择职业最爱,同样能干出精彩。就像今天的“北大牌装修工”,他所在的团队,月营业额已达到了百万元,且生活得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正正派派。难道不令人羡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