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弱化是我们当今教育最失败的地方。”近日,在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关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亚英建议,国家调整教育结构体系,前移职业启蒙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立自主行为能力。
图为张亚英代表。
□本报记者朱宁宁文/图
“对劳动教育的弱化是我们当今教育最失败的地方。”近日,在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组审议关于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亚英建议,国家调整教育结构体系,前移职业启蒙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独立自主行为能力。
张亚英同时建议,应调整教育目标,重视培养劳动者,让劳动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行为和心灵深处。同时,要以人为本,因人而育,使受教育者发挥优势,各个有为,人人成才。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为国家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职业教育学校校长的张亚英感觉到,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三违”问题,即违法、违规、违心。她具体解释说:“‘违法’就是各地仍然存在违背职业教育法实施的情况。‘违规’就是一些职业教育已经违背了学生成长规律和人的多元发展规律。我们单一选择学术性的学习和研究,这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来说是不擅长的,他们更擅长动手能力的学习,而我们扼杀了学生的潜质和优势。‘违心’就是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偏差。”
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让张亚英越发感到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着质量不高、学风不正的问题,尤其是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误区。
除了这“三违”问题,张亚英认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对接”、“对应”和“对称”的问题。“中高职的贯通不是简单学历上的提升,需要课程体系、专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对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这些怎么有效的‘对应’?技能型人才的劳动是否得到对称的社会报酬、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单凭政府行政指令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张亚英说。
作为一校之长,张亚英还有一件事情感到很为难,就是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优。“我从基础教育转到职业教育,明显感觉教师队伍严重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老化、断层、专业严重不合理,职业教育质量越来越低,吸引力越来越差。很多时候,甚至到了想做却做不了事情的地步。”张亚英说,“现在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管人用人方面,其实更重要的应是整合相关资源,有效配备人力资源。对三年、五年、若干年的产业人才的需要是否应搞一个摸底调查和规划?该如何有效配备这些资源?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对此,张亚英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做到“三个三”:“三新”、“三观”和“三导向”。所谓“三新”,即认识要新、思想要新、理念要新。“现在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怎么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人生出彩和体现人生价值?我曾到德国学习并深刻感受到,职业启蒙教育应该前移,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或者初中阶段,真正了解、把握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有效培养,使孩子真正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而不是一味只读书本。”张亚英说。所谓“三观”,即注重新时期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也是全民教育。如果我们不去思考孩子们未来的工作岗位,这个教育就是没有针对性、大而统之的、一刀切的教育。还有评价观,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是很多年不变,但对劳动教育的弱化是我们当今教育最失败的地方。所以我们可做一个调整,比如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是第一位。我们常常谈德智体美劳,但越是强调‘德’,在实际教育中就越缺少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张亚英说,所谓“三个导向”,一是用人的导向,就是人人平等,不看学历看能力;二是“实践”的导向,一定要以动手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为主;三是“创新”导向。她指出,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等闲视之;
其次,从中观上,要更多的关注“三生”和“三成”。所谓“三生”就是培养孩子为生存惦记,为生活长技,为生命创造。所谓“三成”就是体验成长、实践成才和自主成功;
最后,从微观上,要树立“四自”思想,即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人格上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