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这项被誉为全国职业教育“奥林匹克”的盛会,经过8年的发展从稚嫩走向成熟,比赛规模逐渐增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多,竞技水平愈发提升,一批批优秀的工匠能手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回首过往,为全面展示8年来大赛取得的辉煌成就,2015年,教育部决定在津设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
博物馆展厅
本网讯(记者 王因 摄影 魏文忠)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这项被誉为全国职业教育“奥林匹克”的盛会,经过8年的发展从稚嫩走向成熟,比赛规模逐渐增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多,竞技水平愈发提升,一批批优秀的工匠能手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回首过往,为全面展示8年来大赛取得的辉煌成就,2015年,教育部决定在津设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7月2日,位于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正式开馆。
“鲁班锁”实物模型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美丽的海河教育园区。初入博物馆,整个展厅以白色为主基调,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展馆正中是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制作的“鲁班锁”放大模型,模型底部四周雕刻着2008年大赛元年的大数据:37个省市自治区184支代表队参赛、2000名优秀选手获奖、200多名中外记者参与报道……这些数据记录了大赛的起点,也奠定了大赛专业、开放、创新发展的基础。
赛项设置展区
同时,关于“鲁班锁”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它曾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人员想要具体了解这个故事以及“鲁班锁”的制作过程,只需要拿出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便会一目了然。类似这样巧妙、智能的展示设计,在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中随处可见,成为了展示的一大亮点。在“状元廊”展示区域,有一块汇集了从2008年至2014年历届大赛获奖选手照片的电子屏幕,参观者通过点击选手照片可以了解选手当时的比赛信息和获奖情况。在电子墙旁边,通过高科技手段,获奖选手成为了“虚拟人”,他们视频演讲与参观者“面对面”,讲述各自在经历大赛磨砺后的成长感悟。不仅如此,无人机操控、新能源车体验、机器人表演、按摩推拿、篆刻技艺、茶艺表演、分子烹饪制作等一系列互动展示项目,让参观者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发展为生活带来的改变,体会到了职业教育的魅力。
网络互动体验中心
展厅中心线左侧的一块黄金位置,是网络互动体验展区,充分体现了在互联网+背景下职教教育和大赛的宣传理念和创新形式。展区中心位置展出的是由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提供的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上使用过的水晶触摸球,背景墙上配的是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培华副主席启动仪式上的巨幅图片,通过模拟情景,回顾了启动仪式上通过网络全程直播的盛况。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提供了历年来大赛及同期活动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等,实物部分展出的是网站历年来服务职业教育和大赛的平面设计资料、图册、视频光盘以及相关的政策文件等。此外,馆内全覆盖了无线网络信号,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现场电子屏幕直接登录“网上博物馆”。
实训设备展示
跟随讲解员的指引,记者依次参观了“国家顶层设计中国职教航标”“引领职教改革教改成果丰硕”“服务经济发展助推产业升级”“拓展国际视野输出中国标准”“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成就梦想”五大展示区域。整个博物馆通过这五大主题,结合文字、实物、视频资料等形式集中展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办8年来在制度建设、职教改革、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囊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职业院校、各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大量珍贵原始资料、案例和展品。
博物馆主题墙
大赛举办至今,围绕赛项设计,部分比赛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在全国普遍应用,有效提升职教育人的水平,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赛结合”机制。大赛与时俱进,赛项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已成为产业转型的风向标,助推了产业升级,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大赛促进了校企联手,成为了校企合作的纽带和平台。大赛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每年大赛期间有近50个国家的代表观摩比赛、正式参赛、现场体验。大赛标准不断被国际技能组织借鉴和引进,赛项开发、规程标准与国际接轨,大赛已成为国内外职教人联谊的平台。此外,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2008年至2014年,历年大赛中职组、高职组获奖选手共计27487人,获奖院校达984所,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建设兵团。
状元长廊展区
博物馆展出的最后环节,是一幅汇集了历届大赛精彩瞬间的摄影墙。如今,在这些照片前驻足凝望,仿佛依然能够听到当时来自赛场“哒哒”的马达声,看到飞速旋转的机轮,真切感受到选手们兴奋、紧张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和梦想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