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示范·创新 >

四川一政协委员眼中的职教困境

2015-02-02 20:04:36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1月27日下午,政协四川省十一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别讨论中,政协委员刘勇刚意外地提到一个教育话题。当着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钟勉的面,他建议政府出手干预职业教育领域的乱象,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月27日下午,政协四川省十一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别讨论中,政协委员刘勇刚意外地提到一个教育话题。当着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钟勉的面,他建议政府出手干预职业教育领域的乱象,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大多数委员关注企业经营状况、经济下行压力等话题的时候,刘勇刚的发言显得与众不同。但是他认为,这也是个经济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强大动力”。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刘勇刚注意到,一些中高职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工作,或者到了一线也稳定不下来,工作耐受力差,期望值过高,都想成为公务员,想到管理岗位,企业显然不欢迎这样的员工。
  刘勇刚认为,这与大环境有关,比如“歧视蓝领、歧视技能”的社会价值观念根深蒂固,“蓝领”几乎变成了“农民工”的代名词。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工作环境脏乱差、劳动强度大、保险不健全、社会地位低下和职位认同度低等实际情况。
  又比如国家招考、人事制度的歧视性政策。他举例说,中考时,普通高中、重点高中优先录取,剩下的才去读中等职业学校;高考时,一本、二本、三本批次录取结束后,才轮到高职院校录取。
  刘勇刚感叹,我国技能型人才一直面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窘境,职业教育事实上成了“二流教育”。
  在当天的界别讨论会上,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钟勉前来听取委员的讨论。刘勇刚当面向钟勉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政府做一些工作,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上的误区。
  “职业教育还大量存在名为办学、实为‘卖人’的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他对这一状况十分担忧:一些职业院校受经济效益驱使,存在“追名逐利”式的办学发展模式,“宽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没有肩负起其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毕业生学历“造假”或“放水”现象层出不穷。
  在刘勇刚看来,这形成了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职业认知,直接结果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到一线工作,家长也不愿意孩子进入职业院校。“这违背了‘崇尚一技之长,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多样化和岗位需求多元化职业发展理念,阻碍了职业技术工人的发展。”
  这次政协会议开始之前,刘勇刚正在德国出差,参加了德国慕尼黑建筑工艺材料展。“看了确实让人汗颜!”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叹。
  在他看来,四川是劳动力大省,但不是劳动力强省。他分析:我们市场上有很多产品不达标,且鲜有精品;而德国、日本的产品在细节、品质上体现了发达国家的严谨与追求。他总结,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的。
  他向副省长建议,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激励政策,构建职业教育政企校联动机制,并加大监管力度。
  谈到具体问题,他呼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技能证书和毕业证书发放的监管力度。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必须强化企业实践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对于没有参加实习或者实习不合格的学生坚决不予发放,等等。
  “努力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各类证书的含金量,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的质量。”刘勇刚说。
  他还建议,要对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各方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纪违规、弄虚作假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严处,彻底杜绝“滥发证、发假证”的现象。
  刘勇刚说,我国职业技术的现状与曾经的德国和日本很相似,他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从单纯拷贝到尝试做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完成了转型,“中国也可以”。
  刘勇刚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份建议,题为《关于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政企校联动机制,助推我省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提交给了大会。
  界别讨论会后,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找到刘勇刚,希望拿走书面建议,交给省政府相关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