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

2015-11-14 18:50:33 中德职业教育合作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的老友记,选在了一所并不太出名的高校——安徽合肥学院。其中的渊源是早在1984年,中

  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的“老友记”,选在了一所并不太出名的高校——安徽合肥学院。其中的渊源是早在1984年,中德双方就决定共建合肥学院,开展应用型职业高等教育合作。

  在致辞时,李克强总理说:“中国正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愿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让‘崇尚一技之长’成为社会风尚。”
  那么,李克强总理眼中的全球职业教育高地德国,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政府推行
  秘密武器“双轨制”
  职业培训在德国有着长久历史。
  从19世纪开始,手工业企业便有意识地对学徒开展职业培训。1869年,《北德意志联邦工商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帮工和学徒有义务接受职业补习教育。1884年,德国通过法律成立“双轨制”公司管理框架,董事会需向监事会汇报,监事会则由银行家和科学家组成。这种管理结构为普及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德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双轨制职业教育则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成熟的技术工人。
  年轻人获得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并不比大学生低多少。德国前总理科尔认为:“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我国的最大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
  “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大学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职业根本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国际部主任米歇尔·沃切特说。“有些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非常高,比如韩国,达到80%,其结果是连餐馆服务员都是大学毕业的。”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大学生,但也需要大量受过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年轻人。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相比于考大学,更多的德国中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据统计,德国高中生毕业后上大学所占的比率仅约30%-35%,其余学生选择高等职业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为何如此吸引人?就不得不提它的秘密武器——双轨制,就是将在企业实习和在学校学习相结合。根据政府教育部门的规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个星期有三到四天在企业当学徒,其余几天在职业学校当学生。
  在以企业实践实习为主、学校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教育下,学生毕业时就成了技能娴熟的专业工作者,并能立即为企业所用。年轻人得到工作,企业得到合格的雇员,劳动力市场进入良性循环。相比之下,那些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却很难立刻进入“职业角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
  因此,在欧洲,凡是实行“双轨制”、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年轻人的失业率就不那么高;而那些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却面临着这样的怪圈,一方面,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招不到有技能的年轻人,缺乏活力。
  企业投资
  学习就业“无缝对接”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导,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投资占70%,政府投资只占30%。企业是主要投资者,也是主要的培训机构。
  “企业之所以有动力搞职业教育,是因为它能带来效益,帮助企业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它最了解的合格员工。”德国朗盛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
  作为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企业参与者,德国朗盛公司每年招收400至500名学徒工,为他们提供为期3年至3年半的实习。这些学徒工的年龄从17岁到21岁不等,主要是中学毕业生,也有一部分上了一两年大学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大学转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朗盛公司为实习生发工资,并在各个岗位上配备资深“师傅”指导实习。实习结束后,大约有50%-65%的实习生会被朗盛公司雇佣。
  实习制度是培养新人的主要途径,公司每年对人力资源需求做预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未来数年的实习计划。实习生从一开始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不仅培养职业技能,也在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考察。这样,实习结束时,公司对学徒们的了解已非常充分,选拔正式员工就游刃有余了。
  德国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习的体制,学校注重行动能力,因此在教学和实践时间的分配上,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在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实用性、综合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学徒心理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手艺
  “我父亲是电工,我从小就喜欢摆弄电动玩具,所以中学毕业时我决定来这里学习自动化。”作为德国奔驰汽车杜塞尔多夫工厂的学徒工,21岁的贝尔·慕斯已经在这里实习两年多了。在“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下,贝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工厂实习,其余时间则在职业学校上课。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杜塞尔多夫工厂目前有两百多名学徒工,分别学习从自动化到商务等各种和企业生产及经营相关的专业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奔驰公司统一制定的标准化教学大纲,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不等,公司给学徒工发工资。这里的学徒工很多都来自有资格进大学深造的文理中学,也就是说不少人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来这里的。
  实习的第一年,学徒们都在工厂的培训中心集中学习汽车制造的基本技能——从最基础的机械制造手工艺到最先进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第二年再被分配到各自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实习。“我觉得在车间学习比坐在课堂上听讲有意思多了,学东西也更快。”正在给一个车门教具上螺丝的学徒工纽贝尼·赛巴斯丁说。
  据培训中心主任尤金·博格特先生介绍,尽管现代汽车制造业已经高度自动化了,很多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但很多公司的培训中心仍然要求学徒们从最基础的机械手工艺开始学习,让他们熟悉最基本的原理,保持对手工艺的敏感。“光会按电钮可不行,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了手艺啊!”尤金说。
  两到三年的实习结束后,90%以上的学徒工会从奔驰公司得到一份为期5年的保证聘用合同。不愿意马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其他事情甚至去上大学。不过,大多数学徒工出师后还是会直接留下。几年后,他们可以参加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分职业的考试,通过考试之后,他们可以获得本行业的“师傅资格”。在德国,各行各业里的“师傅”收入很可观,在社会上也广受尊重。
  社会共识
  大学文凭不是“敲门砖”
  与接受高等教育相比,接受职业教育通常会更早进入职场。这对家庭条件欠佳者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果这些人日后觉得所学不够,依然可以走“第二条教育之路”,即通过上夜校等方式补考高中毕业证,进而申请上大学。
  一个很励志的故事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经历。施罗德自幼家贫,14岁就去当学徒,成为售货员。后来,他边工作边上夜校,最后考上大学,成为律师,当上德国总理。在德国,类似的成功例子不少。
  在德国,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现象。大多数青年都不上大学,而是在接受了2-3年的专业化、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后进入社会。就此柏林工商大会主管职业教育的特罗曼斯多夫女士谈到,究其原因,首先是德国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尊重和认同,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而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
  在德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文凭并不是唯一的“敲门砖”,职业教育背景在很多企业,特别在中小企业中更受青睐,企业找员工,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重要。许多中小企业甚至不愿意雇用大学生或拥有更高学历的人,认为这些人只有“一双左手”(比喻某人手脚不灵活),什么实际工作也干不成。比如说,在莱比锡新建的保时捷汽车分厂有70%的员工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