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研究 >

职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015-11-27 16:29:15 鲁彬之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大国工匠铸就大国重器,大国重器见证大国崛起。”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先后推出“大国工匠”“大国名匠”系列报道,吸引了观众和网友的目光,也引发我们对培养高超职业技能和高尚职业精神兼备的技能人才的深思。“名匠”之著名,其技术高超自无需多言,其高超技术背后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加令人感佩!高职教育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大国工匠铸就大国重器,大国重器见证大国崛起。”2015年5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先后推出“大国工匠”“大国名匠”系列报道,吸引了观众和网友的目光,也引发我们对培养高超职业技能和高尚职业精神兼备的技能人才的深思。“名匠”之著名,其技术高超自无需多言,其高超技术背后的积极心理品质更加令人感佩!高职教育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明确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国外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实际,主要培养学生的六个方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热爱学习,有智慧;真诚热情,能坚持;快乐交往,有爱心;正直公平,善合作;宽容审慎,能自制;乐观超越,有灵性。
  首先,要树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所谓积极的心理健康理念,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全面积极发展为目标,以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为支撑,以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归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着手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才会落到实处,产生效果。
  其次,构建融合型的积极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渠道。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的一种课程形式,包括专业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在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国外开展乐观和希望品质的训练项目证实了积极品质可以通过相应的项目化培训进行培养。因此,既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化培训,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也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像“热爱学习,有智慧;真诚热情,能坚持;快乐交往,有爱心;正直公平,善合作”这些积极心理品质都可以在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加以培养。
  第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作为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途径。人的积极体验不仅仅受本能的驱使,也受一定的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等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系统体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师生的思想,凝聚师生的精神和意志,陶冶师生的情操和品格,激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因此,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导,增加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强调培育优势和韧性的新科学,是关注积极品质和幸福研究的新的心理学范式,其影响日益渗透到教育、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努力营造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环境,培养人格完善、技能高超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