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创新类文章,或出席相关会议时,我们常能听到各种迷思,它们中所包含的假设往往流传已久,却未曾进一步验证。作为课程设计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我想在此列出十个这样的迷思,希望启发大家去思考类似迷思。
阅读教育创新类文章,或出席相关会议时,我们常能听到各种迷思,它们中所包含的假设往往流传已久,却未曾进一步验证。作为课程设计师和教育技术人员,我想在此列出十个这样的迷思,希望启发大家去思考类似迷思。
1- “激发创新的是教育还是技术?”
在美国,人们讨论教育创新驱动力的时候,常发生“马拉车还是车拉马”的辩论:是教育在推动创新,还是信息技术在推动创新,并为此无视乃至牺牲了教育需求?这种二元对立的讨论引发了不必要纷争,让各方人员忽视革新中各要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创新的需求可能来自于技术突破,也可能来自于某个特别的教学需要,也可能两者皆有之。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分歧来自同理心的缺失,它导致两个群体对于各自意向沟通不力。要想解决该问题,要和其他部门建立和谐关系,克服双方在思考或方法上的各种差异。
2-“传统讲座式教学已经过时。”
如果讲座式教学实在枯燥无聊、难度太大或离题万里,那么这种授课方式实属过时,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讲座式教学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好的课程仍然大行其道,学生们依旧为“神坛上的智者”所倾泻的深刻思想而折服。听聪明人侃侃而谈也是极有益的体验,TED演讲的风行正是此理。我们希望教师积极接纳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翻转课堂,但我们也不希望任何一位教授为坚持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感到羞愧。我所在的大学(阿比林基督教大学)甚至在教学中心开设了一系列午餐会,名为“我最喜爱的讲座”(My Best Lecture),事实证明这个活动很受欢迎。
3-“避免大头录像。”
多年前,当我在课程设计领域刚开始从业的时候,业内一位高人曾警告一屋子的听众说,千万避免在在线课程录像中只有一个人在讲话的大头录像(talking heads,亦即缺乏其他辅助媒体而只有一个人在讲的讲座录像)。他告诉我们,这种形式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事实上,如传统讲座式教学一样,大头录像也有优劣之分。我的孩子们看科普系列小视频Scishow 能一连看几个小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态度。现在,还有研究支持这类录像的使用,尤其是配合截屏的时候效果更好。
4-“思维比内容重要。”
创新者常常声称能够塑造学习者高端思维的能力。这个说法来源于布鲁姆分类学,但该分类学被误解和滥用,导致人们普遍地轻视“低端”学习领域,比如知识和理解。在这种思维之下,教育者似乎可以在内容真空的领域传授批判性和创新思维。这种说法容易取悦学生,学生也以为日后可以通过谷歌了解一切。不过,如果没有可靠的知识基础,一步登天造就分析和评估之类高端思维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
5-“科技越高越好。”
很少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持有这个观点,但我们常听到这个观点的诸多变体。教育创新可以是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媒介三者的有机结合,未必需要最新出炉的华丽技术。凭什么认为数字化表决系统就一定比举手回答或指示卡更好呢?技术可以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条件,但它本身不一定会改变游戏规则。如果教育者使用低端技术,却采用有效的人际互动,创新项目一样能够实现。另外,后来者(我们有时甚至会把他们视为拖后腿的人)可能具备一些后发优势:他们能够得到修复了先前缺陷的升级版应用,它们更好用、更先进。
6-“策略就是一切。”
这种说法似乎在暗示,如果我们把使命、愿景和策略一一规划完毕,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如果出了什么差错,我们就将其归咎于计划不周。很遗憾的是,由于学术自由、学习自主、和学科差异等方面原因,商学院式战略规划在教育领域并不适用。时时对环境因素保持敏感,和顶层设计之类规划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7-“都怪老师太菜鸟。”
说来也怪,懂技术未必有好结果。技术高手可能已经经历了多次创新技术的迭代,习惯了已有的应用,对新事物反而不易接受。在在线教育方面,我常常发现那些比较谦虚、但不那么熟悉技术的教授们能够制作出更好的课程。他们更乐于接受反馈,甚至会主动去寻求反馈,对学生也有更多的同理心。而且很具有讽刺的是,他们在技术应用方面反而更有优势,因为他们能够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
8-“教科书/视频/播客都必须达到专业制作水准。”
在线大学会制作商业水平的视频,里面里的学生都是假扮的,他们的发际线没有后退,脸上也没有困惑的神色。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材料都要达到商业级专业水平。如果教学视频需要被长期反复使用,被广泛传播或冲击应用商店热门排行榜,那么确实需要在视频质量上进行投资。但是,正如阿比林基督教大学教学工作室(Learning Studio)主任凯尔·迪克森(Kyle Dickson)博士常常在媒体课上说的,不同教学视频的“保质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为了欢迎加入本学期课程的学生们,那么用智能手机拍一个简单的短视频也同样有效。老师教学水平一流,视频制作能力二流,不妨碍学生接受。学生甚至会觉得这样的视频比一些大制作更真实。
9-“不容许困惑。”
消灭混乱、建立秩序是人类的天性。但学习的过程存在杂乱状态很正常。在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时,教育者固然不必故意制造困惑,但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复杂、有机的教学活动,尤其是一些真实任务类测评。它们本质上和现实一样复杂。在对教学材料进行创新性改进的时候,如果能把这种期望明白告诉给学生,学生们就能做好充分准备,不至于到时候觉得一头雾水。
10-“学习应加强互动。”
还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互动学习(connected learning),即今天的学生们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联络互动,而教师应善用这种习惯。在线教育的指导准则常常试图体现这点,几乎无一避免地要求在线课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互动。这样的互动确实有它的价值,但我们也应警惕,不要对擅长独自学习的人产生偏见。当我们寻求建立互动无妨,也不要忽视那些内敛的、孤军奋战的学习方式。内向的学习者在学习上也有内向者的好办法。
我发现人们对于教育中的变革发生得太慢感到不满。然而,在一味求进之前,我们也该停下来,思考我们的设想是不是出了问题,或者我们从其他大学听到的设想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们不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吗?那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吧。教育创新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新一样,它像一辆有油门的车。开车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和激情,没有刹车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