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政策信息 >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印发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2015-11-05 19:24:29 教育部 责任编辑:艾格
分享到: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在校生1006.6万人,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要求,需要教育部进一步改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省级教育统筹;三是根据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央财政逐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主要以“综合奖补”的形式支持省级政府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四是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不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变革创新步伐、实训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简称《规划》)指出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为应对发展挑战、顺应国家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行动计划》,使地方和高职战线固化改革成果、面向“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有章可循。《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发展难题,总结各地实践经验,规划设计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将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培养结构,加快完善高职发展机制,保证提升发展质量,实际提高高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
  2.据我们了解,《行动计划》于2014年10月即已对外征求意见,到今年10月份发文,历时一年多。能否介绍一下起草过程与征求意见情况。
  答:《行动计划》是教育部党组确定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配套文件,几乎与全国职教会同步酝酿,在广泛听取战线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工作思路和举措,2014年8月开始起草,2014年10月第一次公开向国务院相关部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今年2月经部党组会议讨论后重新调整结构并再次进行了修改。 2015年9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先后进行了10余次较大的修改,最终形成目前的文本。
  3.《行动计划》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行动计划》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为主线,按照综合改革的要求谋篇布局,全文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主要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主要任务与举措”,围绕高职改革梳理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5个方面32条内容。第三部分“保障措施”,明确了落实《行动计划》的组织领导、绩效管理和环境营造。
  《行动计划》最后附“任务、项目一览表”,总结梳理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便于各任务和项目的确认、执行、管理与考核。
  4.《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一是统筹高职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贯穿始终,以指导推动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兼顾应用技术类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涵盖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三大功能;囊括了高职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综合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各方面要求。
  二是强调地方统筹作用。《行动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我部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改革高职教育管理办法的新尝试,旨在加快形成“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新模式。我部主要是通过制定《行动计划》,明确改革发展任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地方经费用向;省级政府是实施《行动计划》责任主体,充分发挥统筹和保障作用,所列87个任务和项目中,由省级政府牵头落实或参与落实的有71项,占到81.6%。
  三是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一份部署,九分落实”。《行动计划》重在推进《决定》等文件要求的落地,而非政策创新。《行动计划》所附“任务、项目一览表”,明确了每项任务的落实部门单位和时间进度。我们将建立信息化的任务项目管理系统,加强监管考核,确保各项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
  5.我们注意到,《行动计划》专门分解出65项任务、22个项目。为何这样设计?任务和项目有何区别?
  答:“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为了便于《行动计划》落实,《行动计划》设计了“任务、项目一览表”,将主要内容细化分解出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将难以量化执行的归类为任务,将可以量化执行的细化为项目。目的在于方便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自主提出承担愿望,也保证《行动计划》实施的绩效。我们将以“有预算支持的优先、实施方案可操作性强的优先、预期成果量化程度高的优先”为原则,在各地自主上报的基础上,于总体规模内择优安排。
  6.《行动计划》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行动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65项任务和22个项目分解到部门、地方、行业协会、行指委和高职院校,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时限要求。为落实《行动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种途径宣传文件内容,组织专家解读,引导各地、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需要,正确认识、积极承担相关任务、参与相关项目。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加强与各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尽快部署启动各地和行指委的任务项目确认工作,研制相关实施方案,安排相应支持经费。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启动任务项目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做好事中监督管理、事后检查验收;将落实方案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各地实际任务及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7.《行动计划》的主题是“创新发展”,“创新”的主要体现有哪些?
  答: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独树一帜,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业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路子,积累了大量创新发展的经验和能力。《行动计划》指出了高职创新发展的6个方面:
  一是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转变。《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要求,出台诸多政策举措保障院校自主权。各个项目任务均为指导性,由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愿承担。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发挥改革创新的主体作用,实现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向院校自主的转变。
  二是发展模式:从注重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行动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发展质量。质量是其中各项任务和各个项目围绕的核心。这就是要向战线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高职院校应深刻把握发展模式的变化,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多的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向内挖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夯实基础,练好内功,实现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
  三是办学状态:从相对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行动计划》要求高职教育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建立开放合作的机制,面向多元化生源实行开放性的教学,面向终身学习需求建立开放性的学分积累与转换机制,通过开放办学及时应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评价体系:从硬件指标为主向内涵指标为主转变。《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了高职教育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类评价,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向关注软实力的内在提升,引导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职院校要健全内部质量评价保证机制,实施对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监测,实现自我及时诊断,自主随时改进。
  五是教师队伍:从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向注重双师结构转变。《行动计划》提出了加强高职双师队伍建设的系列措施,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双师素质,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
  六是社会服务:从由教学培训为主向教学培训与应用研发并重转变。《行动计划》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市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中心等方面强调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使合作企业成为学生教学和训练的主要场所、教师双师素质锻造和科研的平台、校企合作和生产服务的基地,成为教师在应用研发方面进行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
  8.《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骨干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何考量?
  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项目,集中投入、强力推动了一批高职院校率先改革发展,效果明显。当前,在两部出台了突出改革与绩效的高职生均经费政策基础上,引导各地集中力量支持建设一批骨干专业和优质学校,既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以示范引领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是推动高职院校保持改革动力坚持不断创新的有效办法。支持“骨干专业建设”、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的重要举措。
  各地要充分重视,做好鼓励创新、提升质量的建设方案研制工作,落实好支持经费,列入预算保障。
  9.《行动计划》提及“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和“学力补充”,这两个概念在以前文件中没有出现过。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答:《行动计划》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提到了“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和“学力补充”两个新的概念。按照我们的设计,“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是指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届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制度,这对标准体系制定、专业设置于目录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接续培养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最终构建起中等、专科和本科职业教育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方面起好承上启下的主导作用,向前延伸至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办学,向后延伸至四年制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
  “学力补充”指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之间跨体系流动时,学生本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新的学习起点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应该通过补充学习弥补由体系不同造成的知识(技能)差距,以达到新学习体系的起点要求。例如:从职教体系升学进入普通教育体系,须增加基础课学习,补充基础知识;从普通教育体系升学进入职教体系,须增加技能训练,弥补技能差距。
  10.《行动计划》对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如何设计的?
  答: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总体要求是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格局。《行动计划》对质量保障机制的设计主要包括6方面内容:
  一是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落实教育部财政部文件要求,到2017年专科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生均拨款制度覆盖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举办高职院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二是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研究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范院校设置条件、明确设置程序和要求,明确和落实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质量。
  三是完善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分类;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实施、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做出规定,为评估专业教学质量提供标尺。
  四是推广部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客观评价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提供数据支撑,为院校自我检查、量化管理提供支持,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现对本地院校教学工作的有效监测、检查和横向比较、及时预警提供手段和依据。
  五是完善质量年报制度。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专科高职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六是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改工作。教育部研制指导方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工作规划,组织实施;职业院校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有关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