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实践 > 评论 >

左明星 刘荣:从技能大赛看工匠精神的传承

2016-05-17 11:09:41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能高手齐聚海河园“比武论剑”,展开巅峰对决。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能高手齐聚海河园“比武论剑”,展开巅峰对决。一直以来,技能大赛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名片”,代表了中国职业技能的最高水准。然而作为“职教人”的我们,应当透过技能大赛竞技、争优的一面,领会技能大赛的重要内涵,即是对中国“工匠精神”的不断传承。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的打磨与雕琢,并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进与完善,直到作品接近或完全符合工匠所认可的若干标准。在工匠看来,经过上述过程,作品的价值属性已不再重要,而是工匠的职业信条与操守的物质载体。就是工匠这种追求卓越的欲望与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被称为“工匠精神”。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举办以来,其“严谨、耐心、坚持、创新、精益求精”的竞技主旨从未改变,而它与“工匠精神”中的“知行以恒”“慎虑”“尚巧”“工以臻至”相一致。在大赛前,所有参赛选手几乎都要在1年准备期中反复练习、不断尝试,力求将个人的专业技能实现质的提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选手们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力在实训场刻苦训练。相信支撑他们的不仅是获奖的荣耀,更有“专注”“坚韧”“精益求精”的信念,也相信入围大赛的所有选手在内心中都有一套自我修订的、近乎苛刻的工艺标准。近年来,全国多数地区的职业院校已经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参加地区比赛、赛前集训等途径不断提高选手的技能水平,大赛前几名的比赛成绩差距越来越小。当下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有心理的较量。参赛选手在赛场上彼此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默攻”,此谓之“心战”。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将“工匠精神”践行的更彻底,谁就能在赛场上掌握主动权。
  进入2000年,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涡扇13、涡扇15、中国版AIP系统等“国之重器”接连问世,并量产应用。所有一切的背后倚仗的是“大国工匠”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奋斗。“匠心归来”,凭的是传承与钻研,“匠心所思”,用专注与磨砺助力“大国梦想”。也正是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为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选拔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并同时将中国的“工匠精神”不断传承。
  现阶段,国内所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赛事都保留了相当比例的手工作业,手工作业不仅是各个赛项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另一种继承,是体现“工匠精神”的根本所在。千百年来,在无数中国工匠的手工劳作中,《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工学巨著相继诞生,是为中国“工匠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收录的各类工艺法与案例,绝大多数为手工操作完成,反映了古代工匠追求至善、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2013年4月,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制造业“智能化”是此战略的重要特征。此后不久,就有人提出,制造业链条的诸多环节实现“智能化”,再提代表手工业的“工匠文化”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殊不知,工业机器人系统中的程序代码,是德国自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手工制造各要素的沉淀与积累。没有手工制造中一板一眼的研磨与打制,何来一系列严谨的工艺标准,至于“精密制造”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说技能大赛比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赛的是前沿的科技成果,那么大赛中的手工制造比的就是人的坚毅、韧性、执著与睿智。当它们与高超技能相结合,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则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5月10日至12日,中国天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我们仰望天空,胸怀崇敬,以中国先贤工匠的名义见证——中国“工匠精神”必将发扬光大。
(作者:左明星 刘荣 单位:天津机电工艺学院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