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
摘要:在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迅猛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的课堂生态作了剖析,并对如何改善高职院校的课堂生态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堂生态
“十二五”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结构内涵,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诸如国家的经费投入,高职院校的结构性调整,应用型本科的转型,现代职教体系立交桥的构建,高职理论研究的繁荣等,这些举措撬动带动了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不久前,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职教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从表象上看,无论是顶层设计的战略方面,还是课程改革的战术方面,都已基本到位。然而,如果深入观察高职院校课堂就会发现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令人不解的是,在高职领域,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管理人员,人们似乎不愿意过多地谈论课堂教学这个话题,似乎只有谈论教科研、校企融合、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数字化校园等才够得上“高大上”,谈论课堂教学颇有点不上档次、“下里巴人”的味道。高职院校课堂存在的问题成了“皇帝的新衣”。
本文标题用了课堂生态的说法,有生造词语之嫌,但不冠以生态一词,课堂中的许多问题便难以展开讨论。所谓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笔者所说的课堂生态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以及没有表现出来的、隐性的内心世界。从生态的意义上看高职院校课堂,笔者是有隐忧的,也是十分焦虑的。因此,笔者愿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浅见,以期引起重视,并就教于广大职教同仁。
一、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有了“大学”的味道。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中职教师的束手无策,中职课堂的“少慢差废”在高职院校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从整体看,高职院校课堂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自律自主性明显增强,但学习驱动力有着较强的功利性
作为进入成人阶段的高职生,心理心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失利后来到高职院校,社会大环境给了他们这样的心理暗示:就读高职院校就是奔着就业去的。因此,多数高职生在选择专业、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重点等方面比较现实。换言之,只有那些将来有利于就业上岗的知识、技术、技能才能引起他们高度自觉的关注。因此,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主要依赖于考证、考级、就业等因素。很显然,这种功利性的学习价值取向对高职院校的课堂生态是一种破坏。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经师”作用凸显,但“人师”作用弱化
从整体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是比较听话好学的,尤其是在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师”作用的发挥较为充分。与此相对应的是,教师作为“人师”作用的发挥则比较弱化。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强调,书本知识与今后的工作实践是有距离的,即使是一些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和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与企业实践也不可能做到无缝对接。因此,教师希望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提高与加强。让不少教师感到无奈的是,不少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知识不是“必须的”,不是“实用”的,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如果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有“职业”的味道,缺失“教育”的味道,这样的课堂生态显然是有问题的。
(三)教师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动力主要依赖于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因素
“经师”“人师”集一身,是优秀教师必备的条件。但客观地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经师”易做,“人师”难求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经师”是技术技能层面的,是可以通过培训、实践、锻炼、培养达标的;“人师”是精神品德层面的,是由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因此,要求教师既是“经师”,也为“人师”,这件事本身就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需要教师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所以,当高职院校教师欲做“人师”而不入其门、不得其法时,其专业发展动力很自然地就转向了职称晋升、考核考评等外在因素。
就教师工作的性质而言,课堂对教师有着天然吸引力。换言之,课堂应该也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因此,当教师的专业发展远离了课堂时,这样的课堂生态难道是正常的吗?
二、高职院校课堂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但构成课堂生态的绝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首先是鲜活的人,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生命投入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简言之,课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其外在形式才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课堂这一物理环境作出这一甄别,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基于此,我们分析高职课堂生态,既要看到教与学的“表”,更要看到教与学背后的“里”。惟其如此,才能得到接近正确的结论。
(一)政策因素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先天不足
尽管“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句话受人诟病,但“以就业为导向”仍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性必然要求其师资队伍应该具有“双师”素质和能力。然而从政策层面看,我国一直没有对此作出过明确规定。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很可惜的是,这一概念仅仅是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现状而言的。近20年过去了,在职业教育领域,仍没有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充分说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现实障碍需要破除。这个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教育部近期发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试行)》,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定中提到,职校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很显然,这些条款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先天不足,是导致课堂生态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外部环境导致教师投入教书育人的精力不足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而教书育人是需要教师“静心”、“潜心”的。由于职校生的特殊性,更需要职校教师全身心投入。即便如此,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同时要有“衣带渐宽”的执着精神,“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攻坚克难的科学态度,大爱无疆的职业操守。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生存现状告诉我们,当下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心是学校的扩建和升格、各级各类竞赛、各种评估视导、争取各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等。所有这些事关学校发展的大计,无不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分身无术,牺牲的自然会是没有量化指标评价的“育人”工作。
(三)“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给高职院校带来严峻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是笔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以及读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这两本书后,概括总结出来的两个“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在研究了儿童发展的特点后,深刻指出了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反映在高职院校里,就构成了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德育领域的一些内容只有在儿童时期才会收到好的效果,过了这个时期,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第二个方面是,学习领域里的一些核心问题是要从小加以细心培育的,一旦错过了一定的年龄,恶习一旦养成,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善于学习,如果教师不重视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会酿成大祸——懒惰和散漫。” ⑴不幸的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在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德育方面,我们总感到目前进行的一些德育活动,基本上收不到任何效果。在教学方面,我们面对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处在“懒惰和散漫”的状态。
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也说过类似的话。格拉瑟认为:“如果儿童在这5年期间(5岁到10岁)在学校中经历了失败,那么到10岁时他的信心就会破灭,他的动机也将会毁灭,而且他将开始认同自己的失败。”他还说“对任何一个儿童来说,失败矫正的年龄极限可能高于或低于10岁”,“在10岁以前,良好的学校经历能帮助儿童成功”,“不幸的是,刚过10岁不久,他就被强行塞进初级中学而后又是高级中学的情境之中,在那里他获得矫正性教育经历的机会就少得多了。” ⑵
苏霍姆林斯基和格拉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说,对成人阶段的高职生施加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这绝不是说,面对高职生的现状我们就无所作为、无能为力了。教育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更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实证”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迎接这个“严峻挑战”,努力给高职生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教师自身缺乏教育智慧,是影响课堂生态的重要成因
尽管职业教育面临着“苏霍姆林斯基难题”和“格拉瑟预言”的严峻挑战,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一,高职生并非全部属于“苏霍姆林斯基难题”的范畴,而且高职生不是“定型”的,而是“可变”的。许多高职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已经向世人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同样可以出彩。其二,格拉瑟也没有断言到了成人阶段就没有“矫正机会”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会自然会由多变少而已。其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职业教育的特性,完全有可能使“难题”变成“课题”,把“挑战”变成“机遇”。事实上,高职生在情商、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合作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要把高职生这些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既需要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需要教师有着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厚实的素养,更加丰富的教育智慧。一言以蔽之,需要职校教师在情感、心智和精力方面做出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不是个例。有的教师“目中无人”,人在课堂,生命不在场;有的教师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只在意完成“教”的任务,不关注“学”的效果;有的教师习惯于面向“森林”传授知识,而对“每一棵树”的不同需求视而不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没有生成,没有教育智慧,没有课堂魅力,因而更谈不上促进人的发展。
三、改善高职院校课堂生态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切忌浮躁,要慢下来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需要时间的。国内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根据教学专长的研究资料,都不约而同地将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五阶段说,即“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⑶。
无论哪一种分段方法,其共性是指出了教师成长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这是客观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期间,培养…个名师”之类的说法。笔者的观点是:优秀教师既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计划“培养”出来的。教育学者张文质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同理,教师的培养也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尚且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更遑论教师的成长呢!
作为教师不能总是处在“被培养”、“被培训”的被动位置,没有成为好老师的生命自觉,任何培养举措都是无效的。作为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大有作为,但最为主要的是让教师获得充实感,鼓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并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切忌喧嚣,要静下来
真正的教育是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的教育,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既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反观我们高职教育现状,笔者总感到喧嚣之声日甚,如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技能才艺展示,技能大赛金牌选手的浓墨重彩的宣传表彰,就业率的排行榜等。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举措对增强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树立高职院校的新形象,扩大高职院校的影响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真正的教育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成全每一个学生等方面下功夫。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忌唯上,要沉下来
没有优质的课堂,就没有优质的专业,没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当然也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因此,“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⑷。
当下的一些高职院校有一种不良风气:唯上,唯红头文件,即全部精力用来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动作,对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反倒视而不见。笔者认为,做好“规定动作”无可厚非,但做好“自选动作”才见功力,才是高职院校创新创造发展的源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沉下来,沉到师生中去,沉到课堂中去。因此,向课堂要办学水平、要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不二选择。
2015年10月21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373页
(2)【美】威廉·格拉瑟,《没有失败的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27页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7页
(4)窦桂梅: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2015年1月19日《中国教育报》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年第5期,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