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工作都是奠基性的贡献,其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战略性的,富有远见,对新时期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周恩来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工作都是奠基性的贡献,其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战略性的,富有远见,对新时期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远见卓识,重视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作为共和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管理者,周恩来十分重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建国初就提出了在新学制中关于工农速成教育和各级各类业余教育的规定,并指出“这两种教育不是占次要的地位,而是与其它各种教育占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即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周恩来经过实际考察,发现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固然很缺,但建设中更多的工作却要由中、初级技术人才来承担,否则国外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就难以保证进度和质量,甚至难以施工、建设。因此,他提出要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并提出要在工矿企业、农场、机关人员中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在职职工,以缓解各行各业急需中、初级技术人才的矛盾。1963年,周恩来进一步指出,根据我国的国情,要让小学、初中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光有普通中小学教育而没有职业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努力办好职业教育……近几年内,大中城市不宜发展过多的普通初中,主要发展职业学校。”在这里,周恩来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要改变普通中学单一结构的思想。
二、均衡发展,彰显职业教育人文精神
周恩来十分强调人的均衡发展,曾指出:“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不均衡地发展,一定会有缺陷,不仅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国家也不利。” “均衡发展是要思想和身体都健康。思想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周恩来认为,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更要使得青少年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在困境中迎难而上,经受住考验。周恩来在《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技术学校给学生以专门的技术训练外,并须实施政治教育和基本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教育。”
这些思想,一方面表明周恩来对当时中国社会形势和国民素质状况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关注和期待,希望能够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问内,培养出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体现了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三、改革体制,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周恩来较早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思想。关于管理体制,周恩来指出:“各级各类中等技术学校应在统一的方针下,由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与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领导。”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方针、制度、普通课程教学计划,全国总的设置计划和招生计划以及其它有关教育原则方面的问题”;各地方人民政府的教育部门,应“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决定,领导各该地区的中等技术学校予以贯彻实施”;至于“中等技术学校的设置、变更、停办、分科、招生、业务课程、实验实习、经费开支、人事配备、毕业生的分配以及其它日常行政事宜等,应以各有关业务部门直接决定为原则”。周恩来有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仍应成为指导我们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早在50年代初期,周恩来就主张采取多种灵活的办学体制,不拘一格地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提出:“为满足目前国家对技术干部的迫切需要,及时完成为国家培养大量技术干部的任务,现阶段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工作,必须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以及各主要工矿企业和农场,在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的指导协助和统一计划下,大家动手分工合作来共同进行。”周恩来认为,各类私立中等技术学校和私立技术补习学校,“对培养人才能起一定的作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有关业务部门应鼓励此类学校的设置,并加强领导,使其有效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办理有成绩而经费确实困难者,应予以适当的补助”。60年代中前期,当我国急需中、初级技术人才,而小学、初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进一步突出的时候,周恩来又强调: “大中城市要逐年发展一批职业学校,将来小城镇也要一些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初中改办,要发动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大农场、林场办,国家也要直接办一些,还可以要求军队办一点。现有中学也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班。职业学校绝大多数要面向农村。”
四、提高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内部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周恩来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师资建设。周恩来主张吸收有一定文化程度,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干部以及劳动模范入学,把他们培养成专业技术骨干。在《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中,周恩来指出:“各类各级中等技术学校应有计划地吸收有相当文化程度的产业工人、参加革命多年的干部和农民劳动模范入学,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生产建设的技术干部,对他们的入学应给以种种便利和必要的优待。各机关、团体、工厂、矿山、农场均应从国家建设的民远利益着眼,认真地选送上述人员入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这一思想,对当下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了使教学工作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周恩来曾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类各级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应包括普通课、技术课及实验实习”。“学校必须与有关的工厂、矿山、农场等建立密切联系,重视校内与校外的实验与实习”。第二,“各地现有的中等技术学校,均应适当进行科别的调整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使之切合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三,抓好教材的编审工作,组织力量编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这些重要而具体的意见,至今仍是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周恩来一再要求各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要培养一批新教师……怎样培养,每年培养多少,要通盘筹划”。周恩来还主张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要求各业务部门动员一定数量的工厂、矿山、农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到附近的中等技术学校教课。对这类兼职教员,均应按学校的规定给予报酬。为缓解中等学校师资不足的矛盾,他还提出 “由中央人事部和各级人事部门负责调配一批具有适当条件的人员,到中等学校担任教学工作”。
周恩来,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山,斯人已逝,精神光照后世。作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仍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