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呼吁工匠精神回归的总动员。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呼吁工匠精神回归的总动员。
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了天宫号、嫦娥号、蛟龙号,也有国产高铁和大飞机C919,但在这些辉煌的背后,也有着“圆珠芯依赖进口”、“国人到国外抢马桶盖”这样的“尴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反映了工匠精神没有成为制造业相生相伴必备品质的遗憾。事实上,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任务,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首先必须造就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队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我国技术工人队伍中的一项优良传统,其核心理念是“精益求精”,说到底是劳模精神的一种体现。凭着这种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技术工人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留下了一座座辉煌的丰碑。然而,近些来,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新兴行业从业者,一些从职业技术院校出来的“科班”人员,转而从事了房地产销售之类更为“高大上”的职业。工匠精神慢慢被稀释,高水平的技术工人越来越少,能称之为“大国工匠”的更是凤毛麟角。而这种精益求精、专心敬业的精神正是中国工人的优良品德,是中国工人伟大精神的一种传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培育和弘扬这种精神。
工匠精神在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被淡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开设的课程过多的重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实际工作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没有把塑造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来抓,导致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的严重脱节,造成了技工缺口达到2200万到3300万的严峻现实。要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国制造2025”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就必须大力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是工匠精神中的应有之意。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除了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更要有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目标,这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使命所在。
培育工匠精神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我国的技工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非凡,但这一庄严号召仅仅只是开始。中国要想成为像德国那样工匠资源雄厚的制造业强国,需要社会、企业和职工共同行动起来,把这一号召变成一个系统工程。一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和培育技工人才成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各行业专家。二是从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转变对技工人才队伍的认识,提高技工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站在“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力量”的高度来培养和尊重他们。三是把“精益求精”职业态度内化到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使每一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成为堪担大任的“大国工匠”。四是在技工人才队伍中大力培养创新意识。工匠精神不仅就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应体现在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最新的成果上。
培育工匠精神的总动员已经发出,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国工匠茁壮成长。